![]()
上海市民顾女士的遭遇,让无数人脊背发凉!
2025年6月,她小心翼翼捧着两张1997年的建行定期存单,来到黄浦支行兑现。
这是当年存的3000元三年期住房储蓄,约定自动续存,算下来本息该有5000多元。
可柜台工作人员一番操作后,给出的答复让她如遭雷击:“系统查不到记录,回去等通知吧。”
这一等就是三个月,顾女士多次追问,得到的始终是还在查的敷衍。
直到她发起投诉,银行才终于给出明确回应:主要是系统历经多次升级,数据迁移出现问题,再加上她姓名里的“珮”字是生僻字,当年系统打不出来,手写修改后留下了隐患。
可这个解释,网友们根本不买账,1997年的存取款,怎么可能没有纸质存根?《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原始凭证要保存30年,28年的存根按理说还在有效期内,怎么就找不到了?
更让人心寒的是,顾女士透露,同年她在其他银行的同款生僻字存单早已顺利兑现,就连建行同期的另一张存单也没出问题。
后续银行虽承认是系统问题导致底根丢失,还成立了多部门工作组,但兑付仍要走营业外支出流程,让她继续等待。
一张白纸黑字、盖着鲜红印章的存单,竟成了需要“特殊审批”的麻烦事。
网友们怒了:
储户好好保管了28年,银行连自己的存根都管不好,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
事件曝光后,评论区直接炸成了火药桶,两大阵营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银行的网友试图辩解:
老银行系统升级确实麻烦,90年代的数据库编码和现在不一样,生僻字匹配出错很常见,查起来工作量巨大,银行不是不想兑,是真的需要时间核对,总不能凭一张存单就随便给钱,万一有假呢?”
反对方的吐槽却扎心又现实:
借口,《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必须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不能拖延、拒绝。
保存30年是法定要求,不是可选义务,系统升级前不会备份数据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早就要求银行做好数据容灾备份,这分明是失职。
更有网友翻出律师观点:
储户持有真实存单,银行就该兑付,如果银行拿不出‘存单不真实’的证据,哪怕找不到底根,也得履行义务。
有人灵魂拷问如果连银行的存单都靠不住,我们的钱还能往哪放?
也有人现身说法,我爷爷的老存单也遇到过这事,银行让找各种证明,跑了七八趟才兑成,纯粹是折腾人。
![]()
从系统升级到存档义务,从生僻字难题到兑付责任,网友的对立观点里,藏着最朴素的焦虑。
当金融机构把自己的失误变成储户的麻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不就是这么一点点流失的?
梳理完这场闹剧,再看看那些相似的案例,更让人五味杂陈。
山东王先生手持2000年的两张定期存单,本金合计6.1万元,25年后兑付时被银行以户名不符拒付,直到起诉到法院,法官明确储户持有真实存单即可推定存款关系成立,银行才乖乖兑付。
河南刘先生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30年前的500元保值贴息存单,约定到期本息18万,银行却想按8年定期兑付,最后也是靠法院判决,才拿到全额赔偿。
银行总把系统升级和历史遗留问题当借口,却忘了自己的核心义务。
更让人揪心的是信任的崩塌。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靠的就是信用二字。
储户把钱存进银行,是相信存款有保障,兑付无障碍;可28年存单兑不了现的事件,却让这份信任打了折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