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提词器要戴近视镜,低头看手卡得赶紧摘,穿针更是手抖着试好几次”—— 近日,# 何炅说现在特别痛苦又近视又老花 #的话题冲上热搜,道出了众多中年人的视力困扰。爱尔眼科视光专家指出,老花并非老年人 “专利”,我国 35 岁以上人群老花发病率已超半数,“近视 + 老花” 更是让不少人陷入 “戴镜也难看清” 的困境,而科学的手术方案与用眼防护,能有效解决这一中年视力危机。
![]()
“很多人误以为‘近视就不会老花’,其实二者发病机制完全不同。” 爱尔眼科白内障与老视矫正专科专家解释,近视是眼轴变长导致看远成像在视网膜前,而老花是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调节力衰退,使看近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表现为看近吃力、不自觉伸长手臂放远物体。据新华网《2023 中国老花眼人群洞察报告》数据,我国 35 岁以上老视人群占比达 56.9%,约 3.9 亿人;52 岁以上人群老花发病率更接近 100%,中年老花问题已十分普遍。
对于 “近视 + 老花” 人群而言,视力困扰更显复杂。“戴近视镜看远清晰,看手机、写笔记就模糊;摘了眼镜看近稍好,抬头看路、看电脑又成了‘糊片’。” 专家举例,像何炅这样需要频繁切换眼镜的中年群体不在少数,而 50 岁以上 “近视 + 老花” 者,还常伴随早期白内障 —— 晶状体不仅调焦失灵,还会逐渐混浊,最终陷入 “戴镜也看不清、摘镜更模糊” 的两难。
针对这一问题,如今医学已推出成熟解决方案:白内障摘除术联合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相当于给眼睛换个‘智能镜头’。” 专家介绍,手术将眼内 “老化失效、甚至混浊” 的晶状体取出,植入量身定制的人工晶体,可同步解决近视、老花,甚至散光与早期白内障问题。
不同需求的人群,可选择适配的人工晶体类型:活动范围小、对近视力要求不高的老年人,适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需配镜辅助其他视程);退休后以家务为主、需兼顾远近视程的人群,双焦点人工晶体(中距离稍差)更适配;职场人士、频繁驾驶或使用电子设备的活跃中老年,三焦点人工晶体能覆盖远、中、近全视程,实现术后 “脱镜”;对动态视力、弱光视觉要求高者,可选择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存在散光且从事精细工作(如绘画、摄影)的患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则能同时解决散光问题。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类手术。” 专家强调,手术适配人群需满足:50 岁以上,同时有近视、散光与老花,且想摆脱眼镜依赖;晶状体开始混浊(早期白内障)或已影响视力;无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及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在日常防护方面,爱尔眼科专家还解答了老花人群的常见疑问:路边摊 10 元老花镜绝对不建议买,度数固定无法适配近视、散光,长期佩戴易致眼疲劳甚至不可逆损伤;老花人群不建议戴隐形眼镜,年龄增长使角膜敏感性下降,易引发磨损与感染,若需佩戴需遵医嘱,每天不超过 4 小时;长期盯手机、电脑等近物会加速老花,建议每 20 分钟遵循 “20-20-20” 法则,看 6 米外物体 20 秒;已老花者可通过翻转拍训练锻炼睫状肌,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延缓老花加重。
“老花是自然衰老现象,但科学应对能大幅提升生活质量。” 爱尔眼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旗下多家医院设有老视矫正专科,可提供人工晶体适配评估、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全流程服务。若 35 岁以上人群出现看近模糊、频繁换镜等情况,建议及时到专业眼科机构检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轻松应对中年视力 “危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