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示了长期失眠对肾精的消耗后,刘祥菊主任在《幸福之家》栏目中,更进一步剖析了失眠与肾精之间存在的那个令人绝望的“恶性循环”。她指出,理解这个循环,是打破困境、重获安眠的关键。
![]()
“很多患者告诉我,刘主任,我知道失眠不好,但我越焦虑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第二天就越累,身体越来越差。这就像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刘主任说,“这个怪圈,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清晰的解释,其核心就是‘肾精’与‘心神’的交互关系。”
她将这个恶性循环分解为四个清晰的环节:
环节一:初始损耗(肾精亏虚,阳不入阴)
循环的起点,往往是因年龄、劳累、久病或房事不节导致的“肾精亏虚”。肾精是人体的物质和能量基础。肾精不足,则肾阴(真水)不足。在中医睡眠机制中,入睡的过程,是“阳气”进入“阴分”得到涵养的过程,即“阳入于阴则寐”。当肾阴不足,无法有效涵养和吸引阳气时,阳气就会浮越于外,人就处于一种虚性的兴奋状态,难以入睡。这即是“阳不入阴”。
环节二:失眠发生(火不归元,心神不宁)
由于阳不入阴,浮越的阳气会化作“虚火”。这股虚火上扰至心胸部位,就会搅动“心神”,使得心神不得安宁,人躺在床上则思绪万千,心烦意乱,入睡极其困难,或睡眠浅而易醒。
环节三:持续消耗(彻夜不眠,暗耗精血)
当人彻夜不眠,身体就无法进入修复状态。夜间本是肾精封藏、肝血回归、心血再生的时刻。失眠意味着身体仍在持续工作,持续消耗本已不足的气血与肾精。这如同让一盏油灯彻夜长明,且灯油(肾精)的补给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环节四:亏损加剧(精不化气,虚火更旺)
经过一夜的消耗,第二天人体的肾精水平降至更低。肾精越亏,肾阴越虚,则“阳不入阴”的状况愈发严重,虚火更加亢盛。于是,下一个夜晚的失眠变得更加必然和严重。
![]()
如此,四个环节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不断向下旋转的“死亡螺旋”:
肾精亏虚 → 阳不入阴 → 失眠发生 → 暗耗精血 → 肾精更虚
刘主任强调:“在这个循环里,安眠药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只是在第三个环节,强行‘打晕’了心神,制造了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但它并没有解决第一个环节的‘肾精亏虚’,也没有解决第二个环节的‘阳不入阴’。相反,因为药物带来的睡眠质量往往不高,身体的修复效果大打折扣,某种程度上,它可能还在悄悄地加速环节四的消耗。”
因此,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就是必须从源头入手——强力地、持续地填补已亏虚的肾精。只有当“肾水”充足,才能敛摄住浮越的“虚火”(阳入于阴),心神才能自然安定,睡眠才能不请自来。这为刘主任后续提出的“填精安神”法,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逻辑支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