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面筋,10块钱7串,快来看看!”
“炒面、炒饭、炒粉都有!”
“网红奶皮子糖葫芦,尝一尝!”
晚上7点,富邦世纪广场的夜市里人声鼎沸,食物的香气与摊主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然而在这片喧闹中,有一个摊位显得格外安静,这里没有热情的招揽,没有价格的叫卖,只有油锅里鸡柳翻滚时发出的“滋啦”声和扫码支付成功后清脆的提示音。
这里是潘信益的鸡柳摊,摊主潘信益和员工都是听障人士。
创业之初,潘信益的生意并不理想。由于经验不足,加上沟通障碍,有些顾客和他说话时,他正低头忙碌没有听见,客人等不及便离开了。
![]()
潘信益和他的员工正在忙碌
面对这样的困境,潘信益没有气馁。他打印了一张说明贴在摊位最显眼的位置:“您好!我是听障人,请您动手指定您喜欢的口味。”遇到需要复杂沟通的情况,他就一边比划,一边用手机打字交流。
![]()
渐渐地,凭着干净卫生的操作和美味可口的鸡柳,潘信益的摊位赢得了食客们的认可,在夜市里积累了一批回头客。
如今,那张醒目的菜单板已成为潘信益与顾客沟通的桥梁。面对络绎不绝的顾客,潘信益和同伴始终专注手中的工作,他们的眼睛紧盯着油锅温度,双手熟练地翻动、捞起、沥油、撒料,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对潘信益和他的伙伴来说,这份工作不仅是谋生的依托,更是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窗口。虽然听不见顾客的称赞,但他们把这份专注都投入到了制作过程中,用眼睛观察火候,用双手把握食材的变化。
顾客们也以温暖的善意回应着这份用心。“指一下,老板就明白了,特别方便。”顾客贺女士是经朋友介绍特意而来的,她发现购买过程远比想象中简单。选择口味、确定规格,所有的交流都在指尖的轻点和心领神会的点头微笑间完成。交易结束时,贺女士还不忘向老板比划了一个“谢谢”的手势。

常客王女士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光顾了,“味道好,而且两个小伙子总是笑嘻嘻的。”对她来说,买一份鸡柳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消费,更像是一次与老朋友的默契相聚。
这份温暖也感染着夜市里的其他摊主。隔壁摊位的摊主裴高德由衷称赞:“他们的鸡柳味道不错!小伙子们每天都笑眯眯的,干活特别勤快。”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夜市里,潘信益的勤恳与乐观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
![]()
鸡柳摊前排队的顾客
夜幕渐深,顾客越来越多,不少人直奔潘信益的摊位。哪怕是第一次来的顾客,看到菜单上的提示后,也会默契地用手指点选,安静地等待、付款。潘信益只需顾客的一个手势便能会意,随后两人默契配合,裹粉、称重、炸制……摊位上没有多余的声响,只有鸡柳在油锅中滋滋作响的声音。
在这个喧闹的夜市里,这个安静的小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节奏,忙碌而温馨。
网友评论
![]()
来源丨记者 郑侃轩 毛晨烟
编辑、一审丨张璐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谢挺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