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偿二代”二期政策的到来,让保险行业进入转型“深水期”。为了顺畅衔接“十五五”规划,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换帅来迎接周期大考。仅在上半年就发生了87起核心高管职务变动,涉及68家保险机构,直到现在这场行业人事之变依然在延续。
10月31日,北京金融监管局正式核准胡玮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泰保险)总经理的任职资格。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李存强离职、今年丛雪松卸任后,华泰保险总经理职位已经空缺长达20个月。
近两年华泰保险管理层变动频繁,子公司华泰人寿总经理一职甚至出现了3年的空窗期。都说账中无帅,军心涣散,华泰保险的业绩也如一叶扁舟起伏不定。如今尘埃落定,出身平安,被誉为“数字魔法师”的胡玮能让华泰保险脱离苦海吗?
合璧之后不见小而美
2024年3月1日,华泰保险发布公告:经董事会审议,李存强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指定丛雪松为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在此之前,华泰人寿也刚迎来了人事变动:原友邦人寿江苏分公司总经理郑少玮正式出任总经理一职。从集团到子公司,华泰保险的管理层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原因无他:控制权的更换。
提起华泰保险,在业内算得上一个另类。既有国企基因,又有外资股东,还有民企资本的影子。1994年在国家经贸委综合司担任副司长的王梓木决定下海经商创立了华泰财险。凭借积攒的人脉关系,王梓木拉来了63家股东,其中“国”字头企业就有20多家。
![]()
作为国内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彼时的华泰财险走的是“国有民营”的路子。不过在2002年因发展寿险业务,提升管理水平,与全球知名保险巨头安达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至此,华泰财险又多了一股外资血液。
2011年经保监会批准华泰财险更名为华泰保险,成为集财险、资管、人寿为一体的大型保险集团。凭借独特的股权结构,以及冷静克制的经营理念,华泰保险在日益激烈的保险行业中堪称一股清流,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保持着盈利状态,被誉为“小而美”的代表。
然而随着灵魂人物王梓木的退休离开,华泰保险便进入了动荡期。2022年3月,君正化工、武汉天盈、龙净实业、人福医药等11家小股东拟合计将持有的35.88%的股权转让给“安达系”公司。交易完成后,“安达系”对华泰保险持股比例增至78.6%。
至此华泰保险也就成为国内第一家由“中资”转为“外资”的保险企业。在随后的两年里,东北轻合金、东风资产、中国船舶、乐凯胶卷、中广核等多位中小股东持续清仓卖出所持华泰保险股份。截至2024底“安达系”对华泰保险的持股比例已经提升至87.1%。
隐忍20年,花费百亿,安达集团终于将华泰保险收入囊中。只不过由外资主导后,华泰保险头上的“小而美”光环却开始消散。2020—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161.9亿元、166.4亿元、170.2亿元和171.6亿元,复合增速仅为1.96%。
好在去年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大关,然而盈利能力依旧疲软。2024年净利润14.61亿元,相比2013年只增加了3.68亿元。十几年来没有太多长进,说明华泰保险并非外界想象得那么美好。
寿险失血,资管失守
步入11月,各大保险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数据相继出炉。华泰保险旗下的人寿、财险两家子公司也公布了偿付报告。截至9月底,华泰人寿保费收入87.28亿元,净利润2.17亿元;华泰财险这两项数据分别为86.4亿元和3.92亿元。
两大子公司营收和利润都取得了“双增”好成绩,尤其华泰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增加了20多个小目标,净利润还实现了扭亏转盈。好成绩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战略以及管理层的调整。
去年8月华泰人寿发布“1+2+3”五年战略: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大力发展“菁英营销员3.0、康养3.0、数字化3.0”三大战略,对销售团队、产品服务、渠道推广进行全面升级。同年10月在安达人寿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牛增亮加入华泰人寿,担任临时总精算师。
![]()
今年华泰人寿还推出“保险+”全生命周期守护体系,深耕健康、教育、养老三大领域。与此同时,牛增亮也一路高升,坐上了总经理的位置。初步看来,走养老金融路线让华泰人寿焕然一新,不过这并不代表就能摆脱风险。
和财险业务相比,华泰人寿最大的不足之处便是不够稳健。自2019年净利润达到5.06亿元的巅峰后,其盈利能力逐渐走向下坡路。2021年降至2.82亿元,2022年变为-2.26亿元。2023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到8.93亿元,2024年止亏,盈利9240.5万元。
华泰人寿的起伏不定也直接拖累了整个集团的盈利能力。为什么会陷入盈利难的窘境呢?答案在于退保金的节节攀升。2019—2024年其退保支出由3.1亿元猛涨至7.28亿元。
尽管在全新战略下,今年前三季度退保率同比下降了0.67个百分点,累计净现金流开始回正,但能否长期维持下去还很难说。何况数据回暖也不意味着会远离亏损。
去年华泰人寿扭亏的秘诀在于投资收益收入同比增长了81.5%,达到了21.91亿元。换言之,华泰人寿的盈利全靠兄弟企业华泰资管的哺育。然而今年初华泰资管就被爆出合规失守问题。
1月10日,辽宁证监局披露了一则处罚决定书,指出华泰资管高级投资经理刘建义参与趋同交易,涉及金额33亿元,获利近2500万元。刘建义的被查不仅让华泰保险名誉、利益严重受损,还暴露出了内控管理的短板。
况且投资收益本来就具有风险性,今年前三季度华泰人寿综合收益率为1.01%,要知道去年底这一数据曾高达12.73%。长期来看,盈利对于华泰人寿来说依旧是个大难题。
换帅能否解忧?
国内的保险企业都喜欢把规模做大,然而一味地追求扩张,必然会陷入无休无止的同质化竞争,偏离了“保险”的本质功能。当然也有一些险企,不追求速度更在意利润,依赖外部投资而忽视了内生增长。
在发展初期,华泰保险创始人王梓木就提出了“不以保费论英雄,要以质量效益比高低”的口号,不当全能冠军,而是当细分赛道的领导者。不偏激的战略让华泰保险走出了一条“小而美”曲线,不过也错过了诸多发展良机。
![]()
说得更直白些,在战略思路上华泰保险有些陈旧,和国内顶尖险企有着巨大的鸿沟。所以近两年华泰保险从平安、友邦招募了大量人才进行管理改革,试图复刻他们的成功。如今管理层换血进入尾声,这些高精端的金融老兵能给华泰保险带来哪些变化呢?
从履历上看,胡玮曾担任平安科技首席运营官,构建了“平安云”,是金融科技领域专家;牛增亮是全国第一批精算师,在美国通能、平安人寿等多家险企担任要职,有着丰富的数据管控经验;郑少玮曾是友邦资深高管,对友邦的“精英代理人”模式有着独到的见解。
由此猜测,华泰保险改革的三大方向:一是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二是根据市场优化险种,提升产业结构质量和稳定性,三是对销售模式升级,加强竞争力。
目前在新管理层带领下,华泰保险纸面上的数据越来越好,说明内部风控得到了有效改善。那么就只剩下科技金融和销售渠道建设这两块难啃的骨头。
都说得互联网者得天下,保险行业也是如此。其实早在2017年华泰保险就开启了数字化变革,采用开源技术打造IT系统,搭建互联网交易平台。2021年还牵手腾讯云、腾讯微保,构建科技金融生态。
不过从业绩上判断,华泰保险的数字化转型还是过于缓慢。至于在销售模式上,自2013年确立EA为主渠道以来,华泰财险便全心投入到了EA门店的扩张上。
EA起源于海外,一般指由个人投资设立,只代理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的专属机构。华泰保险的EA店实际上就是把加盟引入到保险经营中,个人承担盈亏自负,然后以社区为单位开拓市场。
美国社区文化浓厚,而国内则恰恰相反。尽管华泰保险十年来EA店增长了数千家,但并未给业绩带来蜕变。如何发展出多样的销售渠道同样是华泰保险的当务之急。
结语
保险行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险企必须拥有灵活及时的战略,才能应对政策的变动和需求的波动。华泰保险前期独特的混合制,以及专注单一赛道,让其保持着较强的市场抗风险性。
然而随着外资的主导,中国保险行业的巨变,华泰保险的这一套打法已经不再奏效。想要脱离小而美,往大而强发展,华泰保险在销售模式、渠道、产品、数字化方面就必须跟上中国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