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刘银平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前不久,管理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博时基金”)张东从总经理升任董事长、代任总经理半个月后,这一岗位迎来“新帅”。11月11日,博时基金公告称,公司总经理人选由陈宇接任,即日正式任职。
至此,博时基金的一、二把手全部确定,张东与陈宇均来自招商局体系,此前二人分别在招商银行、招商局仁和人寿等机构担任高管。
作为公募行业的“老五家”,博时基金近年来基金管理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9月末达到1.14万亿元,结构上呈现“固收强、权益弱”特征。其中固收类基金规模(货币基金、债券基金)9064亿元,规模合计占比达到79.49%。
![]()
图源:wind
权益端则加速发力指数赛道,近一年新发的34只基金中有28只为指数型基金,带动指数基金规模同比增长8成。在主动权益基金方面,受市场行情影响,截至三季度末混合型基金规模较年初增长9.8%,不过较2021年末的高峰缩水一半以上,成为待补的短板。
近几年,博时基金盈利能力承压。经历了2022-2023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之后,2024年至今营收和净利润呈现企稳迹象,但费率改革之下,公募行业传统盈利模式遭受挑战,未来的盈利增长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1
用时一年半,
“招商系”高管执掌万亿博时基金
关于博时基金新董事总经理的人选来自“招商系”,早在9月份便有迹象。此前“财联社”报道称,新任总经理或也来自招商局系统,较高呼声来自招商仁和人寿党委书记、总经理黄志伟以及首席运营官、副总经理陈宇二人之间。
公开履历显示,陈宇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历,涉及银行、保险资管、保险公司等多领域,此前曾在中国工商银行、华夏银行、泰康资管及中邮人寿等多个金融机构担任管理职务。现任博时基金党委副书记。
2017年7月,陈宇加入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历任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等职,并兼任招商局仁和养老投资有限公司董事、CEO。2025年4月,其被任命为招商局仁和人寿首席运营官(集团二级公司总经理级),负责公司整体运营。9月起,陈宇开始担任博时基金党委副书记。
博时基金表示,陈宇全面的复合型工作背景与当下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趋势非常契合。在公募基金行业变革、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跨领域管理经验与专业素养可以为博时基金带来更多的协同效应。
陈宇金融从业经历丰富,涉及银行、保险资管、保险公司等多领域。头部基金公司高管的从业背景,往往会影响公司战略侧重,从资管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这类复合型背景对博时基金的管理提升能带来哪些具体价值?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分析称,新任总经理的能力范畴,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司业务拓展,同时可以提升公司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新任总经理拥有银行、保险资管、养老投资等领域从业经历,有利于公司未来新业务拓展,或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有着多元化、多领域的资深背景,有利于增强公司风控能力与业务水平,整体上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务院长王兆江从以下几方面给出了分析。
一是将加强资产配置与风控管控。他认为,陈宇深谙保险资金长久期、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导向的投资方法论,并将其与银行的宏观视野、养老金的负债驱动投资模型相融合。
同时,也会提升跨周期投资能力,优化“固收+”及绝对收益策略产品;强化信用风险识别,完善内部信评体系,降低踩雷风险。
发挥战略协同与资源整合作用,陈宇在招商局体系内(仁和人寿、仁和养老)担任过高管,熟悉集团生态,具备跨机构协同的实战经验和人脉网络。 可以推动博时与集团其他金融单位的深度合作,获取低成本资金、优质项目源和多元客户池,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推进产品创新与业务拓展。陈宇兼具首席投资官(CIO) 的投资决策视角与首席运营官(COO) 的业务运营视角,并深度参与养老第三支柱业务。 加速开发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如“养老投顾”服务),并推动养老金管理(特别是二、三支柱)成为公司的核心增长极。
深度参与运营管理与客户服务。陈宇在泰康资管、中邮人寿等机构负责过产品与营销,深刻理解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和服务陪伴的重要性。 推动运营数字化和服务投顾化,利用科技提升效率,并将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匹配给合适的客户,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此前,博时基金刚刚变更董事长。9月4日,招商局集团发布了下属二级子公司博时基金的人员公示,对博时基金现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东作为拟进一步使用人选进行公示。业内普遍认为张东大概率将出任博时基金董事长。
10月15日,张东正式接任公司董事长,同时自10月15日代为履行公司总经理职务,高管人员平稳过渡。
![]()
图源:罐头图库
可以看出,博时基金的人事变动与其股东背景密切相关,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为招商证券(600999.SH),持股49%。董事长、总经理的人事调整,均为招商局集团层面的组织调动。
博时基金官网显示,张东为该公司董事长,陈宇为总经理。
![]()
来源:博时基金官网
独角金融注意到,自原董事长江向阳开始,博时基金的董事长均来自内部提拔。
江向阳1997年加入证监会并在系统内任职17年,历任证监会办公厅、党办副主任兼新闻办(网信办)主任,证监会办公厅副巡视员,证监会深圳专员办处长、副专员,证监会期货监管部副处长、处长。
2015年1月,江向阳转任招商局副总经理,同时担任博时基金党委副书记,同年7月任总经理,实现从金融监管者向机构管理者的转换。2020年4月,江向阳升任董事长。2023年11月,原总经理高阳离职,转至天弘基金任总经理,江向阳代履总经理职责,一直到2024年5月张东上任。
从总经理到董事长,江向阳掌舵博时基金10年有余,其加入博时基金之时正逢公募行业快速发展之际。2015年博时基金债券基金开始发力,规模大幅增长,但由于混合基金增长不如其他头部机构,基金管理总规模排名由第8名掉至第12名。2016年之后,博时基金债券基金管理规模一直位居前2位,确保了自己头部公募机构的地位。
张东1994年加入招商银行,此后在招行系统任职近30年,历任零售银行部、财富管理部、信用卡中心等多个部门负责人,2023年调任总行财会部总经理兼采购管理部总经理。
2024年5月张东接任博时基金总经理一职。虽然张东在招行积累了丰富的财富管理经验,但由于此前并无公募行业管理经验,市场对其能否胜任该职位持保留态度。
![]()
图源:罐头图库
历时一年半顶层“换血”正式收官,“招商系”全面执掌这家万亿公募,博时基金也将开启全新征程。这种高层变动对头部基金公司而言,如何保障战略连续性与业务稳定性?
王兆江称,虽然新的任命会带来新的管理风格,但陈宇应该在博时基金总体战略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的优化和调整。在延续既定战略的同时,逐步着手解决权益投资短板,并将其跨领域管理经验和能力转化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
债券基金排名行业第二,
混合基金较高峰期缩水超5成
博时基金成立于1998年7月,是公募行业的“老五家”,其基金管理规模一直位于头部水平,累计服务客户总数超过1.8亿人。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总共管理399只公募基金,管理基金规模1.14万亿元,在国内9家公募“万亿俱乐部”成员中位居第8,排名较去年末下降2位,过去四年一直排在第6位。
和大部分公募机构一样,博时基金也存在重固收、轻权益现象,固收类基金规模(货币基金、债券基金)9064亿元,规模合计占比达到79.49%。其中债券基金一直是博时基金的“王牌”业务,是其管理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博时基金的固收业务近几年来经历了“冲高回落再回升”的震荡行情。
公司债券基金规模于2016年末突破千亿大关,此后持续扩张,业内排名稳居前两名,其中2018年末、2020年末、2022年末、2024年末规模均为行业第一。
![]()
图源:罐头图库
不过2024年末博时基金债券型产品达到4490.53亿元历史峰值后,2025年一季度规模缩水近400亿,好在后续稳步回血,截至三季度末规模回升至4305.15亿元,在债券基金规模中排名第二,仅略低于易方达基金的4323.59亿元。
曾被誉为“固收标杆”的博时基金,近年遭遇核心人才流失的考验。2023年起,陈凯杨、邵凯、王申、黄海峰、邓欣雨等多位固收大将相继出走,转投中欧基金,给团队稳定性带来冲击。
“千亿顶流”魏桢成为博时固收业务顶梁柱。这位深耕博时多年的老将,2005年首次加入公司担任债券交易员,短暂离任后2009年重新回到博时基金,2013年1月28日正式开启基金经理生涯,累计任职时间接近13年。
魏桢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为3747.44亿元,在管基金最佳任期回报为36.71%,但产品中货币基金占比超过88%,多数债券型基金规模不足1亿元,部分产品处于清盘边缘。
混合基金规模自2022年初以来持续缩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混合基金资产净值合计726.16亿元,较二季度末的643.97亿元,增长12.9%,不过与2021年末的1520.58亿元峰值相比,缩水了52.24%,排名也由15名降至17名。
其中,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是博时基金规模最大的一只混合基金,成立于2021年1月,2022年、2023年受市场环境拖累,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3.64%、-10.97%,亏损幅度均要大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在此期间贵州茅台(600519.SH)长期位居前十大持仓股首位。规模也由成立时的147.19亿元降至2023年末的66.04亿元,三年缩水55%。
2024年以来该基金加大东阳光(600673.SH)、中际旭创(300308.SZ)等科技股的配置比例,基金净值震荡中回升,今年4月以来基金净值飙升,6个月内涨幅近50%,截至9月末其规模为58亿元。
博时主题行业混合(LOF)是一只成立时间超20年的老基,是博时基金规模第二大的混合基金,但2021-2024年期间连续4个年度亏损,2025年以来在同类产品中收益排名为3329/4479。基金规模也由2020年末的100.63亿元降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52.65亿元。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缩水的情况下,博时基金积极布局指数基金,近一年新发34只基金中,有28只指数基金,其中22只ETF。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指数基金规模2753.53亿元,同比增长82%。
王兆江认为,这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同频共振。监管层明确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旨在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对投资者而言,指数基金规则透明、成本低廉、分散风险的特性更具吸引力。这并不意味着主动管理会消失。当前阶段更像是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出清,过去那种依靠风格博弈、集中持股的粗放式主动投资策略正在失效。市场对主动基金经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具备真正的深度研究和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
3
公募降费浪潮下,
新官如何提升盈利能力?
尽管基金管理总规模持续增长,但受混合基金业绩不佳及规模缩水、公募行业费率改革影响,近几年博时基金在创收及盈利方面面临较大压力,2022-2023年营收、净利润连续两年“双降”。
2024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45.89亿元、15.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01%、1.12%,但是相较2021年分别下降20.39%、14.08%。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3.56亿元、7.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6%、0.2%。尽管2024年以来营收、利润恢复增长,但增长动能不足。
![]()
数据来源:Wind
盈利能力承压,一方面与规模增长放缓有关,2021年末博时基金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关口以来,此后管理规模有所反复,有6个季度规模跌至1万亿元以下,三年半内规模增长了12.92%,和公募基金行业整体规模相比增幅偏低。
另一方面,自2023年7月起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公募费率改革启动,切实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降费过程分为三步走:
一是下调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管理费率由1.5%降至1.2%及以下,托管费率由0.25%降至0.2%及以下,每年为投资者让利约140亿元;
二是调降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及分配比例上限,每年为投资者让利约68亿元;
三是下调基金销售环节的认购费、申购费、销售服务费,不同类型基金费率调整幅度不一,每年为投资者让利约300亿元。
此外,费率改革强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将基金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能力竞争”。
![]()
图源:罐头图库
对基金公司来说,基金费率改革将直接对收入和利润产生冲击,将直接导致基金公司赖以生存的管理费收入缩水,对于依赖规模效应的大型基金公司来说收入压力较大。这也意味着过去“靠天吃饭”、依靠规模扩张就能实现利润增长的模式将失灵,基金公司需要思考在更低的费率下实现利润增长,比如采取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开拓新收入源等手段。
被动产品(如ETF)因低费率成为竞争焦点,主动产品则必须依靠持续的超额收益来证明其价值。
面对行业巨变,博时基金明确了“转型重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新管理层配置多元,涵盖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多领域经验,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优势、注入新动能。
但挑战依然艰巨,如何在被动产品的激烈竞争中找准定位?如何重塑主动权益投资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降费压力下以投资者利益为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万亿级公募的突围战,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