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老城东面,紧挨着曾经的东门城墙有一条渠,叫红花渠。它的历史悠久,伴随着银川老城的建城而出现。
在这一千年(从公元1020年算)时间里,它也几换名称和身份。从漕运到护城河,从护城河到灌溉渠,从灌溉渠到“龙须沟”,从“龙须沟”到城市景观渠,见证的是银川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沧海桑田变化。
![]()
对于“老银川”来说,它是承载记忆之地。这里有其对银川城市的历史记忆,有对人生阶段中美好或者难忘的记忆。
而对于很多不了解它的人来说,则是一处累赘之地。觉得这条渠什么用处没有,还占地方,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这样的地方留着干嘛?不如填埋了成为一条路多好!
红花渠存与留,也在这样的摇摆抉择中静静地蛰伏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红花渠的北端,从上海路开始到八里桥,渠道全被填埋。要么被开发成商业用地,要么成为城市公园的一个不起眼的草坪,要么成为学校里的一段景观渠,小桥绿化伴着书香,看着也是宜人。
当很多人也以为这或许就是红花渠未来的归宿的时候。不成想,在今年下半年的城市更新中,从解放街桥头到上海以北,到学校里的这一段红花渠,竟然迎来了加固和修整渠道的工程。这也让很多人对红花渠的新生有了更多的期待。
![]()
并且随着海宝路北侧的新小区开建,让威记不由得在想,这红花渠会不会穿过海宝路,从学校出来直接进入对面小区成为小区的景观绿化渠?
由于没有看到相关规划和设计图,这些只是猜测。因为花这么大力气修到了学校,如果不放水,只是作为景观旱渠来使用,那么渠修起来似乎就意义不大。这就有待后续揭晓了。
不管如何,这也给了人们对于城市更新以更多期待!
城市更新,不应该只是对城市“以旧焕新”,更应该是对城市的过往肌理和历史进行梳理和展示,这样的城市才能有温度,才能有“一城千面”的风韵,提升的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气息。
纵观很多城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却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标准化商业街区、雷同的景观设计,让城市逐渐失去了独特的灵魂。当人们漫步在这些"崭新"的街道上,常常会产生一种时空错乱感——这究竟是哪座城市?
真正的城市更新应当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那些斑驳的老墙、蜿蜒的巷弄、风格迥异的老建筑,都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尊重历史不等于固步自封,更不是什么“老破小”,创新传承才能让城市焕发持久魅力。怎么把这些“老破小”通过城市更新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去,这才是需要思考的。
或许城市更新更需要倾听市井的声音,而不是想当然。应当俯下身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保留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生活印记。毕竟,城市的温度不仅存在于宏伟的建筑中,更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日常里。
![]()
期待银川未来的城市更新,应该像一位细心的修复师,既要擦亮历史的明珠,又要编织现代的经纬。让老城区讲述光阴的故事,让新区域谱写时代的乐章,如此,老城才能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