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风口
本期要点:摸着特斯拉过河,但可别抄错了作业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大家常说,电动汽车企业都在摸着特斯拉过河,但关键是,是否摸到了特斯拉的精髓呢?
昨天,我们讨论了小鹏的人形机器人IRON。
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场发布会上更重要的是小鹏所发布的Robotaxi战略。
此前,我们用多篇文章讨论了特斯拉等美国企业在Robotaxi领域的动作,并呼吁中国车企要尽快入局了。
但很遗憾,这么大的战略机遇,却基本没看到中国头部车企的动作。
![]()
没想到,率先动起来的是小鹏。
他们宣布要发布三款专为L4级自动驾驶设计的定制车型,配有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但没有方向盘和踏板。
同时, Robotaxi车型还将使用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总算力高达 3000 TOPS,远超L2自动驾驶系统的需求。
![]()
小鹏还宣布,将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进行合作。高德地图拥有超过8亿的月活用户,将为未来的小鹏Robotaxi业务带来启动订单。
可以说,这三板斧确实砍得不错,有量产车、有芯片、有订单,小鹏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不错的商业闭环。
我们认为,小鹏入局Robotaxi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不仅意味着小鹏将高举高打,直接从L4级自动驾驶切入Robotaxi产业布局,更重要的是,这将促使所有观望中的中国车企下决心跟进。
我们之前反复强调Robotaxi业务对车企、乃至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意义。现在终于迎来了破局者。虽然小鹏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但中国交通出行产业将来一定会感谢幸亏当年有个学特斯拉的小鹏。
不过,我们也希望小鹏和其他车企注意,Robotaxi的最大关键点不在于传感器和芯片,而是在于软件部分,真正的命门在于数据。
第一个吃螃蟹
首先,我想再次指出,毫无疑问,Robotaxi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小鹏的入局恰逢其时。
前不久,在特斯拉的财报会上,马斯克对自家的主业——电动汽车业务几乎闭口不提,却大谈特谈Cybercab,也就是拥有鸥翼车门,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纯Robotaxi车型,无疑标志着特斯拉将全力入局Robotaxi产业。
![]()
按照马斯克的说法,Cybercab的成本将低于3万美元,2026年投产;大规模运营后每英里成本可低至0.20美元(约相当于9毛钱/公里)。这个费用,在美国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甚至比中国的出租车费用都低。
Waymo也危机感十足,迅速和Uber合作,并增加了多个运营城市,还计划和英国的运营商Moove合作,在2026年于伦敦推出Robotaxi服务。
但我们此前判断,车企入局优势明显,特斯拉将更有可能在Robotaxi产业的竞争中胜出。
Robotaxi要实现规模盈利,就必须能通过规模化量产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在量产车上加装设备的方式效率太低,且成本高昂。
而且Robotaxi每天运营十数小时、行驶数百公里,再加上需要经常进行车内清洁等维护,也要求其耐用性远高于普通乘用车。
要达到这些要求,只有自动驾驶系统肯定不行,还需要定制化的设计和规模化的量产能力,而这正是车企的优势所在。
因此,一旦特斯拉监管方面的问题解决,就能迅速实现业务的扩张和低成本运作,从而将Waymo等对手远远甩开。
小鹏如今明确下场做L4级Robotaxi,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
这对于小鹏意义重大。率先入局,Robotaxi领域的技术、资金、人才都会向小鹏聚拢。而且,小鹏直接推出L4级的无人车,也表明了他们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小鹏现有的L2级量产车不太可能直接用于Robotaxi的运营。而且我们分析过,L3从监管层面看,会是量产车的陷阱,换句话说,未来哪怕达到了L3级自动驾驶的技术要求,也可能仍然无法通过L3级的监管许可,更不要说不需要驾驶员的L4了。所以,小鹏选择和特斯拉一样推出专门的Robotaxi车型,也是个看似激进、实则稳妥的做法。
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小鹏这一枪响起,无疑能带来鲶鱼效应,促使更多玩家入场,从而形成产业合力,加速中国Robotaxi生态走向成熟。
数据瓶颈
不过,我想提醒的是,作为最像特斯拉的中国车企,小鹏却没有完全学到位,导致了数据的不足,这一点还需要中国车企通力合作才能破局。
虽然有了硬件,可以上Robotaxi的牌桌了,但决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是数据规模和学习效率。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和Robotaxi业务的关键点在于应对Corner Case(极端场景)的挑战。
毕竟,现在监管和公众普遍将一个公司的所有Robotaxi看做一个责任主体,也就意味着,即使一个公司已经让几百上千辆车平稳行驶多年,但随着服务规模的扩大,一次罕见状况应对得不好,整个公司的车辆都有可能陷入停运。
因此,Waymo投入了大量人力去自家车队的数据中挖掘Corner Case,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但这个做法显然无法规模化。
特斯拉则通过自家数百万辆装有FSD硬件的车收集真实行驶数据,并通过影子模式学习人类司机的应对方式,来让自动驾驶系统实现自我进化。由于数据量极其巨大,可能你一辈子都见不到一次的状况,FSD却已经演练过无数次了。
但要注意,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前提,你要有足够多的车在路上跑。
可是截至2025年10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的车辆还不到100万台,更不用说其中能为小鹏提供有效数据的车辆占比还很低。
没那么多车,小鹏自然就无法像特斯拉那样“见多识广”。
那么,小鹏就只能靠在限定运营区域跑的Robotaxi车队来收集数据,但这明显无法覆盖足够多的极端天气和罕见事故状况。
当然,小鹏也可以安排更多安全员、或通过人工远程接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应对罕见情况。但这也只是过渡阶段的无奈之举,数据层面的根本挑战仍需解决。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要学特斯拉,就要学到它的“灵魂”。
我曾在特训营中不止一次的指出,特斯拉的“灵魂”在于极致地降低成本和提升量产效率,用廉价的“毛坯”量产车来保证销量,从而最大化数据收集能力。
小鹏要学灵魂,就要推出更多10万左右且能收集数据的畅销车型。
目前,可喜的是,小鹏去年9月推出的、十万出头的车型MONA M03,已经累计交付了20万台。而且该车型具备类似特斯拉“影子模式”的数据收集和学习能力。
虽然销量和特斯拉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随着更多车上路,小鹏就能收集更多数据,算法也会随之增强,未来的Robotaxi服务体验也将更好。一旦数据飞轮运转起来,小鹏仍然能够构筑自己的竞争壁垒。
最后,我也想再次强调,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再只是看谁能卖更多车,更要看谁的自动驾驶技术更好,能提供最好的Robotaxi服务。有了终局意识,才能知道现在应该如何布局。小鹏似乎已经起步了,那其他车企呢?还准备观望多久?还不准备动起来吗?
更重要的是,面对特斯拉的挑战,中国车企能否打通数据壁垒,充分数据共享,共同研发高质量的自动驾驶技术,以产业优势迎接挑战。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再提个醒,前哨大会2025马上就要举行了。这次的主题是《刻意进化——AI时代的成功指南》。因为参会的朋友比较踊跃,我们临时扩大了场地,有了更多的座位,感兴趣的朋友快快购票参加吧,希望周末在深圳能见到你!
更多科技产业的新趋势和底层规律,欢迎加入科技特训营学习,和我一起,先人一步,领先一路!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长按图片扫码报名,先人一步,领先一路
此外,明年一月初拉斯维加斯的CES展观展团正在招募中。届时,我将陪同你和各位优秀的科技企业家,在产业一线浸润式的观察和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报名。
最后,鉴于公众号推送机制的改变,你未来刷到要闻评论的机会可能没那么多了,建议你加入粉丝群,第一时间得到我的独家前沿分析,而且我们还会每天在粉丝群里发布独家资料,快快扫码加入吧!
![]()
此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一个思维导图,扫描加群即可领取
“Robotaxi的机遇与挑战”
↓点击学习王煜全老师最新大师课,掌握马斯克的赚钱底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