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在的时候,逢年过节走亲戚是家常事,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可父母走后,不少人开始纠结:那些以前跟着父母来往的亲戚,还需要继续走动吗?有人觉得“断了来往不像话”,硬着头皮维系,反而累得慌;也有人担心“不走动就生分”,以后遇事没人帮。其实,亲戚走不走动,关键看“情分”和“现实”,不是所有亲戚都要硬撑着来往。今天用大白话聊聊这件事,给大家3个实在原则,帮你理清人情关系,不委屈自己,也不闹尴尬。
先想明白:父母在的“亲戚圈”,和你自己的“亲戚圈”不一样
首先得接受一个现实:父母在时,亲戚之间的联系,很多是“冲着父母”来的。父母就像“纽带”,把两边的亲戚串起来,比如妈妈的兄弟姐妹、爸爸的堂兄堂姐,你小时候跟着父母去拜年,更多是“完成长辈安排的事”。可父母走后,这根“纽带”松了,你和亲戚的关系,得从“父母的人情”变成“你自己的人情”——之前没怎么深交、全靠父母维系的亲戚,关系淡了很正常,不用有心理负担。
还有个关键点:亲戚来往的核心是“互相尊重、彼此需要”,不是“论辈分、讲规矩”。以前父母在,哪怕有些亲戚对你不冷不热,父母也会劝你“毕竟是长辈/同辈,别计较”;现在父母不在了,你不用再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去维系那些让你不舒服的关系。简单说,父母在,你走的是“父母的亲戚”;父母走后,你该经营的是“自己的亲戚”,合得来就走,合不来也不用勉强。
这3类亲戚,不用硬撑着走动,断了也不可惜
不是说亲戚都要断,而是有些亲戚,从一开始就没多少真情分,父母走后更没必要维系。以下3类情况,该断就断,别让人情绑架了自己的生活。
1. 只“占便宜”不“付出”的亲戚
这类亲戚最明显的特点:平时见不到人,一有事就找你,而且只想着从你这捞好处,从不肯帮你一把。比如:
- 你家有事(比如买房、生病),他们要么装不知道,要么找借口躲开,一分钱、一点力都不出;可他们家有事(比如孩子结婚、盖房),却理直气壮找你要钱要物,还说“你现在条件好,该帮衬帮衬”。
- 逢年过节走亲戚,他们从不带礼物,到你家却挑三拣四,要么嫌你招待不周,要么临走时还得拿点东西走;你去他们家,却连杯热茶都喝不上,还得看他们脸色。
- 平时不联系,一联系就是“借钱”“找你办事”,你要是拒绝,他们就到处说你“忘本”“发达了就不认亲戚”,把你的好心当理所当然。
父母在的时候,可能会因为“面子”“辈分”,劝你别计较;可父母走后,你没必要再惯着他们。人情是相互的,只进不出的关系,早断早轻松,省得以后被缠上更麻烦。
2. 靠“嚼舌根”维系,总挑拨是非的亲戚
有些亲戚,平时没别的事,就喜欢打听你家的情况,然后添油加醋到处说,还总挑拨你和家人、其他亲戚的关系。比如:
- 你工作好、收入高,他们就说“肯定是走了后门”“说不定赚的是黑心钱”;你过得普通,他们又嘲笑“没本事”“不如当初听我的”。
- 总在你面前说其他亲戚的坏话,比如“你堂哥上次没帮你,就是看不起你”,转头又在你堂哥面前说“你觉得他不如你,背后说他坏话”,把两家的关系搅得一团糟。
- 父母走后,还总拿“长辈”的身份压你,比如“你该多照顾你小叔,不然就是不孝”,可你小叔自己有手有脚,还总占你便宜,他们却从不提。
这种亲戚,不仅带不来温暖,还会给你添堵,甚至破坏你和其他亲戚的关系。父母走后,直接减少来往,甚至不来往,耳根子能清净不少。真正的亲戚,是盼你好;总挑拨是非的,不过是见不得你好,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
3. 本来就“远”,没什么交集的亲戚
这里说的“远”,不是辈分远,而是“情感远、交集少”。比如父母的远房表亲、多年没联系的堂叔堂婶,你从小就没见过几次,对他们没什么印象,平时也没任何来往,只是父母在时,偶尔会带你来拜个年。
父母走后,这类亲戚其实和“陌生人”没多大区别——你不知道他们的近况,他们也不了解你的生活,强行走动只会尴尬:见面没话说,只能尬聊“天气”“身体”,走的时候还得纠结带什么礼物,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人可能会说“万一以后有事用得上呢”,可实际上,平时没交集的亲戚,真有事时,他们也未必会帮你。人情是靠平时攒的,不是靠“硬走”攒的,与其花时间维系这种“远亲”,不如把精力放在身边真正重要的人身上。
3个原则,帮你理清“该走的亲戚”,不纠结、不后悔
父母走后,不是“一刀切”断所有亲戚,而是要留下那些真正值得的人。记住这3个原则,就能轻松判断:
1. “有事能帮,没事常聊”的亲戚,要好好维系
有些亲戚,不管父母在不在,都对你真心实意:你小时候他们帮着照顾,你长大工作了,他们会真心为你高兴;你遇到困难,他们不请自来,要么出钱要么出力;平时没事,也会偶尔打电话问问你近况,逢年过节见个面,聊的都是家常,没有虚情假意。
比如你的亲舅舅、亲姨妈,或者父母的亲兄弟姐妹,他们和你有血缘羁绊,也有多年的情分;再比如和你年龄相仿的表哥、表姐,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像亲兄妹一样,平时能互相帮衬。这类亲戚,是你在世上的“亲人”,哪怕父母走了,也要好好维系——逢年过节主动拜访,他们有事时及时伸出援手,这份情分能让你在以后的生活里多份温暖和依靠。
2. “尊重边界,不添麻烦”的亲戚,可淡交但不用断
有些亲戚,平时来往不多,但很懂分寸:不打听你的隐私,不强迫你做不愿意的事,你需要帮忙时,他们能帮就帮,帮不了也会如实说,不装样子;你不想走动,他们也不会说你“不懂事”。
比如父母的老同学、老同事,虽然不是血缘亲戚,但和父母关系好,对你也很尊重;再比如远一点的堂姐、堂哥,平时各过各的,但见面时很客气,不会给你添堵。这类亲戚,不用刻意频繁走动,但也不用完全断了联系——逢年过节发个祝福消息,偶尔遇到了打个招呼,保持“淡交”的状态就好,既不疏远,也不负担。
3. “走与不走,看你自己舒服”,别被“道德绑架”
最关键的一点:要不要走动,最终看你自己的感受。有些亲戚,别人觉得“该走”,但你和他们来往时,总觉得压抑、不舒服,那也可以不走;有些亲戚,别人觉得“没必要走”,但你和他们聊得来,觉得开心,那也可以继续走。
别被“你不走动就是忘本”“亲戚就该互相来往”这种话绑架——父母走后,你的生活是自己的,没必要为了别人的看法,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人情不是“任务”,而是“心甘情愿”,只有让你觉得舒服、温暖的亲戚,才值得你花时间维系。
4个实用提醒,避免“断亲”时闹尴尬
理清了该走和不该走的亲戚,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别因为“断亲”闹得很难看,给自己添不必要的麻烦。
1. 不主动“断”,而是“自然疏远”:不用特意跟亲戚说“以后不来往了”,那样太生硬。比如他们找你,你可以偶尔不回消息;逢年过节,你可以说“工作忙,回不去”,慢慢减少联系,他们自然就懂了,不会再主动找你,避免正面冲突。
2. 别在背后说坏话:哪怕你不想和某些亲戚来往,也别在其他亲戚面前说他们的不好。一是容易传出去,让对方记恨你;二是其他亲戚夹在中间也尴尬。实在有人问起“怎么没见你和XX来往”,你就说“最近忙,没怎么联系”,简单带过就行。
3. 遇到红白事,按“规矩”来:如果不常来往的亲戚家有红白事,比如老人去世、孩子结婚,邀请你了,你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关系特别差的,可不去;关系一般的,要是不想去,就托人带点礼金,不用亲自到场,既给了对方面子,也不用自己为难。
4. 对“小辈”多一份包容:如果是亲戚家的孩子(比如你的侄子、侄女),他们主动找你,别因为你和他们父母的关系,对孩子冷淡。孩子是无辜的,和他们保持温和的态度,既不影响你的生活,也显得你大方得体。
最后说句实在话
父母走后,“亲戚圈”的变化,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就像树叶会落、花儿会谢,有些关系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不用觉得可惜,也不用有心理负担,因为真正重要的亲戚,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开就断了联系;而那些该断的亲戚,早断早轻松。
往后的日子,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比如真心对你好的亲戚、陪你长大的朋友、身边的爱人,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毕竟,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不是你硬撑着维系人情,而是你过得开心、安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