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十大非遗美食,到底有多好吃?
![]()
先秦时,广西是骆越古国的疆土。
左江底沉着的铜鼓,纹路上的蛙形还沾着两千年前的泥,
《后汉书》载 “骆越之民,铸铜为鼓”,这鼓曾伴着部落的祭祀,声传百里。
秦统一后开灵渠,漓江与湘江在此牵手。
渠水裹着秦汉的陶片,流到唐宋的商船底,
那时广西已成 “海上丝绸之路” 的陆路节点,梧州的码头堆着岭南的荔枝、中原的丝绸,船工的号子嵌在石壁上,风一吹就响。
如今喀斯特的石头缝里,仍长着千年的民俗。
三月三歌圩上,老人唱的古调还带着骆越的尾音,绣球从姑娘手中飞出时,
像极了史料里 “以歌为媒” 的记载。
今天,跟您聊聊广西的十大非遗美食……
![]()
螺蛳粉
唐代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因水土不服食不下咽,府厨周万福拾柳江螺蛳熬汤,佐以米粉、酸笋,竟让他连吃三碗,身体渐复。
这碗“救命粉”便在柳州扎了根,成为市井传奇。
民国时,码头工人以螺汤泡粉充饥,后经改良,加入炸腐竹、花生,酸辣鲜香更甚,终成街头“臭名远扬”的销魂美味。
2021年,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其魂在“酸、辣、鲜、爽、烫”。
米粉滑似凝脂,螺汤熬足三时,酸笋发酵得“臭”得其所,腐竹吸饱汤汁后脆中带绵。
嗦粉时,先闻酸笋的“冲”,再尝螺汤的“辣”,最后是米粉的“滑”,
一口下去五味翻涌,直叫人喊“真香”!
![]()
桂林米粉
秦始皇南征时,灵渠工地上飘着股奇香,那是史禄发明的桂林米粉。
秦兵水土不服,伙夫将大米磨浆压榨成粉,配草药卤水,既解了饥又治了病。
这碗粉,藏着秦砖汉瓦的沧桑,连卤水都浸着二十余味中药,专治“南蛮水土不服”。
如今老桂林人仍说“米粉要吃干捞,才够味”,
这习惯从秦军三口两扒药汤粉流传至今。
2021年,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编号Ⅷ-277。
米粉白如银丝,滑嫩中带韧劲,卤水香浓回甘,锅烧脆、酸笋酸、花生酥,拌着吃香得直咂嘴,汤粉喝着暖胃,凉拌粉夏天吃最爽口。
嗦一口桂林米粉,嚼的是两千年历史,品的是人间烟火。
这碗粉,比山水更养人,比故事更醉人。
![]()
南宁老友粉
清末民初,周记茶馆的老板为患感冒的老翁特制“老友面”,
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在热锅中爆香,淋入骨头汤,再铺上滑嫩米粉。
老翁吃完大汗淋漓,病愈后挥毫“老友常临”四字,自此“老友粉”名扬八桂。
这碗粉不仅治了病,更暖了心,成为南宁人“有朋自远方来,
必啖老友粉”的待客之道,连南明永历朝廷的北方将士都靠它驱寒解乏,堪称“一碗粉里的江湖”。
2007年,老友粉入选南宁市级非遗,次年晋升自治区级非遗。
其魅力在于酸辣鲜香的平衡:
酸笋脆爽、豆豉咸香、辣椒呛辣,米粉软糯弹牙,汤头浓郁却不腻。
吃时“嘶哈”一声吸粉,再喝口热汤,从喉咙暖到胃,寒冬可驱寒,暑夏能开胃,堪称“南宁人的万能解药”。
![]()
梧州龟苓膏
诞生于秦末汉初的苍梧郡,诸葛亮南征时将其化为“瘴气克星”。
据《梧州市志》载,三国蜀军驻梧州遇水土不服,诸葛亮采纳当地“以龟板、土茯苓熬汤”的土方,熬出黑亮膏体,将士饮后“上吐下泻”顿愈,
此典故虽无正史明文,
却烙印着岭南湿热气候与中原草药智慧的交融痕迹,沧桑如龟甲裂纹,厚重似茯苓沉香。
2021年,龟苓膏配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其形如黑玉凝脂,入口微苦回甘,伴着金银花、蒲公英的草本清芬。
制法需经21道古法工序:
鹰嘴龟去腥慢熬16小时取胶,土茯苓与凉粉草共煮,加米浆增弹,最后自然冷却成膏。
如今街头巷尾,阿婆常吆喝“好食到舔舔脷”,年轻人则爱加椰汁或水果,传统与潮流在黑膏里“撞”出烟火气。
![]()
宾阳酸粉
北宋皇祐五年,狄青南征侬智高驻兵宾州,北方将士水土不服、食欲不振。
当地人急中生智,将大米磨浆蒸成粉片,佐以米醋、酸黄瓜、卤肉等,创制出酸粉,
既解暑开胃,又治水土不服,自此代代相传,成为“千年非遗”。
2010年,宾阳酸粉制作技艺入选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遗,历史厚重感与烟火气并存。
这碗粉,粉质雪白柔滑似凝脂,浇头堪称“豪横”:
叉烧甜香、炸波肉酥脆、酸黄瓜脆爽,
再淋一勺秘制糖醋汁,
酸而不冲、甜而不腻,夹一筷子粉,裹着汁水“嗦”进嘴,酸香直冲天灵盖,瞬间唤醒味蕾。
老宾阳人常说“好嘢酸粉,吃嘢不腻”,夏日的暑气、生活的疲惫,都在这一碗酸爽里烟消云散。
如今,南街酸粉店各有绝活,守着古法又添新意,让这口“非遗味”从千年前的军帐飘到了今人的餐桌,越嚼越有滋味。
![]()
壮族五色糯米饭
2010年5月入选广西非遗,是三月三的“圣饭”。
传说古时壮民韦达贵智斗贪官,被烧死于枫树洞,乡亲每逢三月初三便用枫叶染黑糯米饭祭他,黑得透亮如墨,红如血,黄似金,紫若霞,白如雪,五色相映成趣。
这饭不光好看,更藏着烟火气。
枫叶汁染的黑糯饭带清苦回甘,
红蓝草汁染的红饭甜香扑鼻,
黄花染的黄饭软糯微甜,
紫蓝藤染的紫饭带着草木香,
白米本味最是纯粹。
蒸时用木甑分五层叠放,热气裹着米香与植物香翻腾,出锅时颗颗晶莹,咬一口软糯弹牙,满嘴都是山野的鲜活气。
如今这饭不仅是祭祖供品,更是壮乡的“情谊饭”,
赶歌圩的阿妹会包一包塞给意中人,老人过寿要摆五色饭桌,连新生儿满月也要喂一口,寓意“五福临门”。
![]()
玉林牛巴
南宋开庆年间,玉林盐贩邝士良运牛途中牛累死,不忍丢弃便将牛臀肉腌晒成干。
返家后以八角、桂皮等香料焖烧,异香引得邻里争尝,
因形似牛粪被戏称“牛巴”,却意外成就这味穿越八百年的非遗美食。
据《清异录》载,此物“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经文天祥后裔改良,去辣增烘烤油炸工序,至民国定型为“玉林牛巴”。
2021年1月,其制作技艺入选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正宗玉林牛巴色若咖啡,油亮如琥珀,入口咸甜交织,韧而不柴,越嚼越香。
选用黄牛臀部“棒打肉”,配二十余味香料,经腌、晒、煨三道工序,武火煸炒出焦香,文火慢煨入味。
当地人常说“牛巴配粉,咁才够味”,切片干吃或拌粉皆宜,逢年过节、婚嫁喜宴必摆一碟,连走亲访友都要捎上两斤,方显情义厚实。
![]()
广西瑶族油茶
广西瑶族油茶,源自唐代为抗湿热瘴气创制的“爽神汤”。
传说唐黄庙会时,瑶民以油茶待客,三杯入喉便“早餐威风、午间轻松、晚间疏通”,
更有千家洞瑶人因不交皇粮遭清剿,逃至恭城时带此习俗,茶锅槌声里藏着迁徙的沧桑。
2022年,它随“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成为文化符号。
茶汤黄绿透亮,初尝苦涩如山雾,二泡涩感漫开,三泡四泡回甘似春泉。
配炒米、脆果,姜辣与茶香撞出“提神醒脑、驱湿避瘴”的实效,
当地人讲“喝油茶不感冒”,是劳作间隙的能量补给,也是婚丧嫁娶的茶礼规约。
一口下去,便是千年时光在舌尖的滚烫回响。
![]()
贵港红莲藕粉糊
清光绪《贵县志》载,古时恶龙祸塘,
荷花仙子降伏后,血染莲藕成紫红,乡民以农历六月六“荷莲降生”日制粉供奉。
这抹赭红非染料,是铁质土壤与莲藕淀粉自然沉淀的痕迹,冲泡时如紫玉凝脂,滑嫩如脂,清甜中带着藕香,嚼之似有荷风穿喉。
2023年,其古法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非遗。
从陶钵研磨到布袋洗浆,11道工序全手工,藕浆经两次沉淀、自然晾晒,锁住“补中益气、清热养胃”的药性。
老贵港人笑说:“冲碗藕粉糊,嘬口甜,比喝参汤还润!”
如今,这碗非遗美食不仅是“广西十大名小吃”,
更是荷城千年农耕智慧的活化石,每一勺都浸着西江水汽与烟火气。
![]()
梧州纸包鸡
始于清咸丰年间,2016年入选广西非遗。
传说南越王赵佗曾以它进贡刘邦,换得封王平天下,史载“纸包金鸡定乾坤”。
民国时粤西楼名厨官良将其改良,用玉扣纸裹腌鸡块,隔纸浸炸,成就“食在岭南,必尝此鸡”的传奇,坊间更流传“无鸡不成宴”的古训。
此鸡选三黄鸡,配老抽、八角、陈皮等十二味秘料腌制,裹玉扣纸炸至金黄。
开包时异香扑鼻,鸡肉鲜嫩甘滑,皮脆肉酥,咸甜适中,纸香与肉香交织,一口入魂。
![]()
这些非遗美食在街头巷尾继续蒸腾着热气。
铜鼓早已沉寂,灵渠依旧奔流,而人们还在用同样的方式嗦粉、嚼牛巴、吸溜藕粉糊。
历史最终被吃进肚里,化作晨昏交替中一碗接一碗的生存勇气。
你看那老师傅舀起螺蛳汤,油花在破晓光里散开时,两千年的骆越风雨,便都在这一勺鲜辣中了。
史书合上,筷子拿起,吃,就是这么回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