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金秀玲
听闻“我与衢报的故事”征文活动,一下子使我回想起了那些年写稿投稿的画面。其中的很多稿子,都是被报上同行文章触动、编辑“命题”激发出来的。因此可以说,是衢报鞭策我、引导我,一路走下来的。
1998年2月,记不清是一个话题还是一篇文章拨动了我那根写作的神经,写了一篇小文《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很快就被衢报刊登了。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一发而不可收,发了有十几篇。之后的1999年至2014年间,断断续续地,共发稿百余篇,主要集中在1999年、2000年、2005年、2012年至2014年这几年,2012年最多,刊发22篇,所写稿子一年就有一百二三十篇。另外因工作关系常写一些新闻报道,为此几次被衢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向衢报投稿那些年,熟悉了一些记者编辑的名字,比如徐勤、孙燕红、胡宗仁、罗东哲、李啸等,当时,他们让我感到神圣敬畏又膜拜。记得那个时候孙燕红老师的“婚姻家庭”栏目写得比较多,有时还跟我约稿,比如《分一半家务给先生》《平平淡淡也是福》等。对了,一开始见报的笔名“金铃”还是她给起的。记得有篇《生养小皇子》,徐勤老师费心费力作了改动,使文章清爽不少,我深受感动。事后特地再逐字逐句与原稿对照一遍,体味到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也看到了一个编辑在背后默默的付出。
通过观摩别人的文章,尤其是其他版面的一些新闻报道,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一篇文章的标题好坏很关键。有段时间,我特别关注新闻报道的标题,还将一些好的标题抄写在一直以来收藏的精彩语句记录本上,也由此熟悉了好些记者和见报较多的人名。如网友木恩的散文《栾树上跳跃的色彩》,现在还是从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来了。
应该说学生时代是喜欢写作的。但成家立业之后,俗事烦扰,保有兴趣,坚持写稿,真的是一件困难的事。平平淡淡的生活,有触动有灵感的时候很少,多数稿子还是被他人文章或栏目话题,触动神经,提笔一蹴而就,诸如《赶电影》《第一次远行》《一个普通人的幸福心声》等,就是编辑在栏目上的“命题作文”。刚参加工作那些年,我特别羡慕编辑、记者的工作,可惜小时候在农村不懂填报志愿那些事。
虽然当时的稿费不多,根据文章的长短在10元至15元之间,但在周围同事的赞叹声中接到稿费单,心里那叫一个美,不是因为钱,而是那些“小豆腐干”上面的油墨散发出来的那份成就感。而每次跨入报社大楼领取稿费,总觉得神圣,进而自豪。为此,我把每一篇发表的文章都剪下来,夹在一本精美杂志的扉页里,小心收藏着。碰到橘颂版“话题作文”,则整版都收藏起来。
2005年,我还用1000元结对了一个没有父母的贫困生,并暗暗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争取用一年的稿费资助她。为此还写了一篇小文《爱心激励我投稿》,在文章最后写道:“虽然写稿、投稿是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过,然都是凭着兴趣及热情一时所为,时断时续。而今,激励我重新提起笔写稿投稿的是爱心,但愿这片爱心能绵绵不断地持续下去。”可不久又中断了。
2009年前后,网络博客如火如荼,我一时兴起,在三衢博客上找到了一席之地,玩得不亦乐乎,不到一年时间,写下博文120余篇。其间,还将早些年塞在抽屉里孤芳自赏的80余篇散文随笔,打印装订成册,取名《青青河边草》,沿用2003年网易博客里的笔名。以后每年都如此这般,集成一册,直到2019年。册子取名如《露珠》《等花自己开》《听见花开的声音》等,其中“露珠”有它特别的含义,是读中专时编发的校刊名字。我只是沉浸在博客里,衢报刊发的文章一年少到只有一两篇。
2013年之后,投稿极少,虽说写的文章不算少,但自娱自乐居多。庆幸的是,通过在衢报的历练,其他报刊也有了身影,如《今日柯城》《读者》《名门世家》等,还参与创作长篇人物传记《琴鹤清风》《礼待前夫》获浙江省民间故事三等奖,尝试学习编写剧本、赋,创作并表演了一些小戏、三句半。
非常感谢衢报、感恩衢报人。应该说,它是开垦我写作的处女地,更是写作路上的鞭策者、引路人。
(作者系《衢州日报》忠实读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