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桥/文
印巴边境的居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时断时续的交火声,但2025年11月11日,两国首都几乎同时发生的爆炸事件,依然让南亚局势瞬间紧张。这次爆炸事件和5月7日印巴空战前的情形一样,都是发生了恐袭,随后双方相互指责,最后走向了战争。
![]()
图源:中国新闻网
这次事件将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印巴两国首都前后遭袭
11月10日傍晚,印度首都新德里地标性建筑红堡附近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汽车爆炸事件。爆炸威力巨大,导致多辆汽车被炸毁或起火,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慰问遇难者家属。印度内政部已将调查工作正式移交给专门负责恐怖主义案件的国家调查局,这表明印度政府已将此次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此外,新德里、孟买等多个城市已宣布进入高度警戒状态。
就在印度总理莫迪的政府仍在调查周一晚间新德里爆炸案的原因时,11月11日中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地方法院附近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这次爆炸造成至少20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剧。
据调查,袭击者原本计划进入司法大楼内实施袭击,但因安检严格未能得逞,随后在大楼外的一辆警车附近引爆炸弹。巴基斯坦内政部长强烈谴责了此次袭击,称之为“懦弱的恐怖主义行径”。巴基斯坦军方指认恐怖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制造了这起袭击。
![]()
众所周知,印巴两国皆为和大国,并且脾气都不太好,5月7日双方在边境交火之后,双方都做了许多准备,这次两国首都都遭受爆炸袭击,究竟是谁做的也许不那么重要,也许双方都只是在等待一个开战的窗口。
这也为这两个核武器国家本就脆弱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五月危机的教训
要理解当前危机,我们必须回顾仅仅半年前的那场濒临战争边缘的冲突。
2025年5月7日,印度军方凌晨对巴基斯坦境内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多处目标发动军事打击。巴方随即反击并称击落了多架印军战机。半岛电视台报道,巴控克什米尔居民经历了“一个充满恐惧和恐慌的夜晚,印度导弹引发巨大爆炸声和停电”。
相较2019年印巴两国间的武装冲突,这次印度对巴方军事打击力度和规模都更大,双方冲突进一步升级的风险更高。
印度外交秘书在军事行动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印度监测“恐怖分子”的情报表明,对印度的进一步袭击“迫在眉睫”,印度必须采取“威慑和先发制人的措施”。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则强硬回应:“巴方完全有权对印度的‘战争行为’作出强有力回应”。
我们再把时间往更早一些移一移,很容易发现在这次印巴冲突前,印巴两国也发生了严重的暴力事件,随后是双方相互指责,最后发展成了一场烈度很大的小规模战争。
印巴5月冲突前后的时间线
![]()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近日两国首都的爆炸案与5月份的军事冲突有明确的因果联系。不过,这两起事件发生在曾经的紧张对峙之后,确实加剧了地区的敏感气氛:
· 相互指责的循环:事件发生后,巴基斯坦方面再次指控印度支持针对巴的恐怖主义,这与5月冲突前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指控模式相似。这种缺乏信任和有效的调查合作,使得任何袭击事件都可能迅速被政治化,点燃双边关系。
· 克什米尔问题的外溢:5月的冲突根源在于克什米尔问题,该地区持续的动荡是滋生极端事件的温床。虽然不能直接将首都爆炸案与克什米尔挂钩,但整个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无疑会增加各类袭击发生的概率。
从克什米尔到首都
克什米尔问题如同印巴关系中的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周期性地引发两国关系的炎症与发烧。四月下旬,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枪击事件,成为五月危机的导火索。
当时事件发生后,印度指责巴方与事件有关联,而巴方否认。随后,印度对巴方采取了暂停一项重要水资源分配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方人员等强硬措施。巴方则宣布多项对等反制措施,包括对印度航空公司关闭领空、暂停所有对印贸易等。
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多次交火。这一连串的对抗与反制,构建了“恐怖袭击-军事报复-经济制裁”的危机循环模式。
五月冲突的国际反应也值得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表示,“世界承受不起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对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对印度的军事行动表示遗憾,对事态发展感到担忧,呼吁双方保持冷静克制。
发生在2025年11月的印巴首都连环爆炸事件,标志着紧张局势可能从边境地区向两国核心地带蔓延。两国首都遭袭不仅造成人员伤亡,更触及了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核心底线。
在缺乏互信的背景下,任何一方都可能将爆炸事件归咎于对方,进而采取更强硬的回应措施,从而形成危险的行动-反应循环。而本次两国首都遭袭后,事件很快就进入了新阶段。
首先是初步调查与相互指责。目前,两国均处于紧急调查和内部评估阶段。然而,信任的彻底缺失已导致舆论战先行。巴基斯坦方面已指控印度支持针对巴的恐怖主义,而印度此前已习惯将恐怖袭击与巴基斯坦关联。
可以预见,在调查结果出炉前,双方会继续通过媒体相互攻讦,为后续行动铺垫舆论基础。印度印象研究所创始人罗宾德·萨奇德夫认为,双方或将在随后几天“低烈度交锋”。
其次,可能发生有限军事报复的风险较高。印度政府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必须对袭击作出强硬回应。考虑到5月的“辛杜尔行动”已被印度国内视为成功先例,印度政府有较大概率再次采取有限度的、目标明确的跨境军事打击。
可能形式:动用无人机、导弹或特种部队,对巴境内其认定的武装分子营地或"恐怖基础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核心风险是:此类行动的成败(如造成平民伤亡、巴方重要资产被毁)将直接决定巴基斯坦的反应强度。巴方几乎必然会对等的军事回应,冲突有从克什米尔控制线向两国正式边境蔓延的风险。
再次,是冲突升级与外部干预。如果军事报复失控,局势可能滑向更危险的境地:首当齐冲的是全面边境对峙:双方向边境增兵,进行炮击和低烈度交火,重现今年5月长达四天的冲突甚至更久。
接下来是国际社会紧急调停:作为拥核国家,印巴冲突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和联合国等高度关切的议题。国际危机研究组织高级分析师普拉温·东蒂表示,“印巴国内都情绪高涨,加剧了局势进一步升级的风险。双方应该选择外交途径,因为任何进一步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带来不可接受的风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明确表示,“中方呼吁印巴双方以和平稳定大局为重,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俄罗斯外交部也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以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并希望紧张局势能够“以和平外交手段解决”。
中国应防范区域风险
本次印巴首都爆炸案最终将走向何方,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博弈:
·调查结论与证据:如果任何一方能拿出令国际社会信服的、指向对方国家机构参与袭击的证据,局势将急剧恶化。反之,若证据显示是双方都反对的恐怖组织(如巴塔)所为,则可能为合作提供微弱契机。
·国内政治压力:两国政府都面临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任何示弱都可能被视为软弱,这极大地压缩了政策回旋空间。
·国际斡旋的力度与时机: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能否及时、有效地施加影响,将是阻止局势升级的关键缓冲垫。
如果印度一心想复仇,这次遭袭事件就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借口,真相如何倒未必会有人认真关注,这件事情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场大战。而作为印巴两国共同的邻国,中国在应对印巴危机方面有着重要的利益与责任,中国公司应当谨慎对待印巴之间的经济项目。
南亚地区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防范印巴冲突外溢至地区层面,应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考量。中国应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印巴双方重回对话协商轨道。
同时,中国需加强对在印在巴中国公民和企业的保护,制定必要的应急撤离预案,防范可能的动荡风险。在战略层面,中国应与主要大国协调立场,避免印巴问题被个别国家利用而进一步复杂化,共同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社会也已纷纷表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世界承受不起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对抗”,各方呼吁克制的声音能否压过军事冒险的诱惑,将决定两个核大国是走向对话还是对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