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兵,为了成全儿子的参军梦,竟跑到部队门口,拿着一沓发黄的课本,惊呆了所有人。你可能想不到,他竟是在证明“我是那个烈士”——他,就是李玉安。
1924年春,河南台前县一个贫寒农家里,李玉安降生了。父母疼他,可家里穷得连碗热汤都嫌珍贵。玉安从小吃不饱,穿不暖,却很少跟人诉苦。十六岁那年,他跟父母说了一句“别担心,我去东北干活”,便扛着行囊,踏上讨生活的路。那时,他是年龄最小的苦力,每天挑最重的担子,却领最少的薪水。一次,只因多拿一个鸡蛋,就差点被同伴打断了腿。玉安咬着牙,捡回了半条命。
![]()
可是,日本侵略者踩在中国人脖子上,让他越干越觉憋屈。乱世里,他问自己:我就这样屈服一辈子?答案是“不”。1946年,年仅22岁的玉安毅然应征入伍,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四平战役、辽西会战、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他屡建战功。战友们说:“玉安冲锋在前,胆子大得没边儿。”他用行动回答了那个从小就在心里反复咀嚼的问题:乱世里,只有拼命才能上车。
![]()
1947年,他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命运和新中国紧紧连在一起。可谁能料到,仅仅三年后,他就要踏上新一轮血与火的考验——朝鲜战场。1950年11月,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松骨峰前,100多名志愿军对阵3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敌人。冲锋号一响,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弹匣里的子弹打光了,用石头;刺刀崩断了,赤手空拳扑上去。硝烟里,李玉安扔下最后一颗手榴弹,纵身跃过壕堑,一颗流弹正面击中他。他缓缓倒地,血染满衣。一声没喊,便失了意识。
![]()
当营房里传出“玉安牺牲了”的消息,营长捧着名册念名字,泪眼朦胧。随军作家魏巍那时正在采访,笔颤得像筛糠。回国后,他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把玉安的名字写得格外醒目。就是那篇文章,让全国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
可你信吗?李玉安并没有走进永别的大地。原来,他被当地一位朝鲜军官救下,送进医院,昏迷了半年,几经手术捡回了性命。等他醒来,早已被列在烈士名册上,家人收到的却是身故证明。1952年,他拿着残疾军人证,告别战友,披上便装,沉默地踏回家乡黑龙江巴彦县。在粮站当工人,他从不伸手要半分好处,“公平秤”成了乡亲给他的外号。有人送礼,他一口回绝;有人请他当红白理事,他摆摆手说:“我就是个普通人。”
![]()
三十岁那年,他才结婚。养家糊口,他省吃俭用,却不敢多享福。每当有人好奇问他当年经历,他总是笑着捂住嘴:“那些故事,不值得说。”乡亲们看着他红砖灰瓦下的背影,都会想:这人,心里装的能是家常便饭吗?
![]()
1980年代,他的小儿子立志要当兵,可连考三年都落榜。望着儿子一次次沮丧的背影,李玉安心里沉甸甸的。一天晚上,他在老屋抽屉里翻出那本课本,上面赫然写着“李玉安”三个字,再拿出那张发黄的残疾军人证。他对儿子说:“拿出去给部队看,这可是我的身份证明。”第二天,他就拄着拐杖,带着课本和证件,直奔原来当过兵的部队营区。
![]()
“首长,我就是当年那个李玉安。”他话不长,却铿锵有力。哑光窗前,所有人都愣住了。课本封皮破了又破,证件边角起了皱,一张旧照片上,有个年轻战士的目光,和眼前这位老人的神情重叠在一起。消息像野火一般,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
老作家魏巍听说后,从北京赶来迎接。两位岁月斑白的老人,在千里之外的营房里紧紧拥抱。魏巍哽咽道:“玉安同志,你还活着,真是太好了!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玉安只是憨笑:“魏老,活着不就是为了再看看你们这些老战友嘛。”
![]()
事后,他对魏巍说:“等我百年后,你可得替我向战友们问个好,说我这一生,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也对得起自己。”话里没大义,却让人热泪盈眶。
![]()
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十年前,他们用生命写下答案;三十年后,一个老兵用一抹笑,重新书写了传奇。走过乱世的李玉安,他的一生,宛若从课本里走出的英雄,却又如此真实。愿这股力量,化作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每一个追梦的人。
参考资料:[全民历史观,1990年儿子参军落选,老农拿出课本:里面那个烈士是我] 参考资料:[羽籽柔,2022年老农持课本认领:我是文中烈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