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每年秋冬时节,青衣江的宁静被候鸟的翅膀轻轻划破,雨城的天空,也因此生动起来。鸬鹚、秋沙鸭、鸳鸯……它们从远方归来,如赴一场年度的约定。在雨城区,这场约定早已超越自然,成为整座城市的共同记忆——“西蜀天漏地 女娲补天处”的这座生态之城,正以温柔的姿态,迎接每一位“归来的旧友”。
![]()
江心一座约600平方米的小岛,树木掩映间挂满各式箱巢,犹如一座座微型建筑。这里不仅是鸟类的栖息家园,更是雨城区践行“西蜀天漏地 女娲补天处”文旅品牌规划的生动写照。以“雅安鸟岛”保护实践为重要载体,雨城区持续拓展生态观鸟旅游的辐射力,成功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文旅发展的独特优势。
![]()
“十年前,这里走几步就是一个鸟夹,触目惊心。”雅安市鸟类保护与观赏协会会长罗向冰回忆道。如今,他笑指枝头介绍:“现在这儿是‘高端社区’,基本每个巢都住满了。”这些箱巢中,不乏采用非遗荥经砂器工艺打造的“豪华户型”,成为鸟类在城市中的安心居所。
![]()
数据显示,这座小岛已记录到鸟类412种(全市600余种),占雅安全市鸟类的近七成。其中,不仅有中华秋沙鸭、黑颈鹤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还有鸳鸯、棉凫等6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豹猫、鼬獾、黄鼬与鸟伴生,这里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更是一座在城市中央自由呼吸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
人们亲切地称呼罗向冰为“鸟叔”,他也欣然接受。这个称呼背后,是一段从笔尖到江畔的动人缘分。
他曾是漂泊异乡的插画师,为杂志绘制了十年插图。“回过头看也是有趣,以前画画就总爱画鸟,风景里总要点缀几只。”他说。那些早年散落纸面的飞鸟,仿佛早已预示着他与鸟类保护的不解之缘。
![]()
2011年,罗向冰回到雅安,组建起一个18人的观鸟小组。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为分工明确的专业协会:有人扛着“长枪短炮”记录影像,有人整理数据上传“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有人编辑成册举办展览开展科普,也有人轮流在江畔的集装箱里24小时值守。
![]()
“我们只是提供辅助,不干预。”罗向冰强调。而这“辅助”之中却饱含匠心——协会与四川省林业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城市珍稀鸟类集中安置繁殖巢”,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每年帮助300至500只珍稀幼鸟在“安置小区”顺利出生、长大。
![]()
雨城区正进行一场生动的实践:让鸟翅扇动绿色发展的气流。通过培育“观鸟向导”(职业农民),雨城区推动观鸟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青衣江畔,“万人观鸟”已成常态。一场线上直播观鸟活动,更在两小时内吸引630万人次观看——这不只是流量数字,更是公众用关注投下的“生态选票”。
![]()
在第十八届中国鸟类学大会上,雨城的实践引发百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浓厚兴趣。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分会主任张正旺惊叹:“雅安的城市鸟类资源之丰富超乎想象!”
![]()
下一步,雨城区将在鸟岛周边增设20米宽乔木隔离带,为鸟类筑起一道“声音缓冲带”,并新建科普宣教综合室,系统开展环志、研究与展览工作。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丰富“西蜀天漏地 女娲补天处”文旅品牌的内涵,让生态旅游成为雨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保护鸟类是我会一直坚持的事,”罗向冰说,“但更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这片和谐的参与者。”
![]()
正午时分,候鸟携幼鸟在江面游弋,它们的剪影与城市的轮廓在暮色中重叠。快门声、脚步声、鸟鸣声,在此刻交织成曲——在这片“西蜀天漏地”上,雨城人正用智慧与坚守,续写着新时代的“补天”传奇,不是修补苍天,而是弥合人与自然的关系,让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在这座城市相得益彰。

![]()
![]()
▌记者:赵宇航/文 杨超/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雅安市鸟类保护与观赏协会
▌编辑:赵宇航 周利
▌一审:胡月
▌二审:彭勇
▌审核:陈泽睿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