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的债务风暴终于盼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11月5日,在香港举行的债权人会议上,其价值约177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得了超75%的债权人压倒性支持——这一比例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化债大战,迈过了最难跨越的一道坎。
![]()
想象一下,127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包,就这么被逐步拆解和重新安排。
碧桂园,这个曾让人既爱又恨的房地产巨头,正准备借助这次重组,试图跳出“高负债怪圈”,开启一场输死又挣扎的翻盘之路。
1. 债权人投票结,碧桂园化债有望?
别以为几百亿的债务重组投票会乱成一锅粥。事实是,两个债务组投票支持率分别高达83.71%和96.03%,这可不是小数字。
在第一类债权人会议中,41名债权人中33人投了赞成票,涉及债权金额41亿美元,赞成率超八成;第二类更夸张,2382名债权人里,2364人投赞成,涉及金额112.3亿美元,支持率接近百分之九十六。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债权人选择了“松绑”。
这背后是对碧桂园业务复苏可能性的认可,也反映出现阶段无奈之下的共识:与其硬碰硬,不如尽快减轻债务压力。
![]()
外面喊着“救命”,可碧桂园的幕后“大佬”没闲着。
控股股东通过旗下必胜有限公司承诺以每股0.60港元的价格认购资本化股份,直接帮忙抵销了约11.4亿美元的股东贷款。
这招实际上给重组增加了“底气”,让债权人感受到公司管理层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在拼命推资金为“化债”添柴加火。说白了,靠这笔资金撑腰,碧桂园的债务负担有望大幅缓解。
除了境外,境内债务重组同样有戏。
碧桂园9月下旬迎来8笔境内债券重组方案获批,涉及本金133亿元人民币,减负幅度超过50%,债务期限最久可延至十年,利率降至1%,付息安排调整为先本后息。
这意味着是竞争市场上“被压榨”良久的现金流压力终于松绑,偿债节奏变得更加合理,活力才有可能慢慢复苏。
![]()
2. 债务重组不是终点,而是新开端?
2025年中报显示,碧桂园净亏损近200亿,主要因为房地产结算规模下降、毛利率压低,还有物业资产减值增加。
但反过来,你仔细看销售和交付数据,不少反转的苗头出现了。10月销售近30亿,面积突破39万平方米。累计交付房屋已经超过180万套。
换句话说,尽管赚钱难,但交付和履约犹如老树盘根,依旧坚实。
碧桂园的债务重组历时300多天,从最初的方案公布到11月投票通过,这场长跑似乎终于有了曙光。但重组通过后的真正考验,落在12月4日法院裁定聆讯上。
如果这道程序顺利落实,碧桂园就能“脱胎换骨”,轻装上阵。毕竟,负债减了117亿美元,净资产还高了700亿元,经营面得以改善,长期前景才有底气真正打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市委常委陈新文的话,他提到碧桂园没有“弃船”,还砥砺前行,在三位核心领导人的带领下“咬牙坚持”承担责任。
这一句话透露了啥?地方政府依旧在守着这条局面,“保交付”任务绝不放松,也体现出对这家地产头部企业重启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毕竟,房企化债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牵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居梦。
![]()
3. 中国楼市“重塑潮”的缩影——碧桂园案例背后
这场债务重组背后映射的是整个地产行业的大势。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自2020年房企风险爆发,出险数量2022年飙升至44家,行业压力堪称“巨无霸”级别。
碧桂园的化债成功,恰恰是这场行业深度调整中的一个亮光——多家债务问题企业正通过各种方式削减负债,优化资产负债表,改善盈利预期。
未来这些努力若能持续推进,那些“爆雷房企”的危机或许会迎来实质缓解。
这场转机,势必将带给碧桂园不一样的呼吸空间。只有“被压垮”一回,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重生”。
碧桂园正努力证明,纵使身陷风暴,只要联合各方力量,日子照样能越熬越亮。
接下来,法院的判决与市场的检验还在等待,但眼下,碧桂园赢得了这一场关键的“站队”——这本身,便是摆脱困境的重要起点。
留给它的时间不多了,但谁说大转机不能在绝境里诞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