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5年11月11日,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6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国自主研发的飞翼式隐身无人作战飞机“攻击-11”正式对外宣布进入战斗序列。
![]()
这一里程碑式的亮相,不仅象征着中国在高端隐身无人机技术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更促使全球空中力量格局迎来新一轮战略调整,未来空战模式或将因此被重新定义。
在中国空军发布的纪念日宣传影像中,一架外形极具科技感的飞翼构型无人机快速划过画面——这不是虚拟演示或静态模型,而是真实飞行状态下的“攻击-11”。这款装备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将具备实战能力的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机投入现役的国家。
“攻击-11”采用无尾飞翼气动设计,该结构在提升隐身性能与优化空气动力学效率之间实现了高度融合。取消传统垂尾和水平尾翼后,整机依靠先进的数字飞控系统实现稳定飞行,大幅压缩雷达散射截面,整体轮廓平滑简洁,通体涂覆深灰低可探测涂层,兼顾高速突防与持久巡航能力。
![]()
此前,类似设计理念仅见于美国X-47B、RQ-180等验证机型之中,然而这些项目长期停留在试验阶段,尚未形成实际部署能力。相比之下,“攻击-11”的批量列装表明,中国已在隐身无人机的工程转化、可靠性验证及作战体系嵌入方面取得领先优势。
相较于早年阅兵式上展出的原型机,当前服役版本的“攻击-11”已实现显著升级,最引人注目的改进是机腹前端新增的EOTS光电瞄准系统。这一装置并非普通光学设备,而是一个集红外成像、可见光侦测、激光测距与自动跟踪功能于一体的多模态火控感知平台。
该系统继承自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技术架构,具备全向环境感知能力,其传感器窗口采用高强度蓝宝石材质并施加特殊镀膜处理,可在超音速飞行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流中保持清晰成像质量。更重要的是,这套光电系统已深度集成至机载智能任务中枢,使无人机无需依赖外挂吊舱即可自主完成从目标搜索、识别到精确打击的全流程闭环操作。
![]()
这项能力的实现带来了质的飞跃:以往无人机执行任务高度依赖卫星引导或有人战机提供情报支持,如今“攻击-11”能够独立完成战场态势构建与火力响应,真正由“远程遥控工具”蜕变为“智能决策型作战单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攻击-11”的核心职能涵盖情报获取、监视覆盖与侦察定位(ISR),同时承担对地高精度打击任务。尤为关键的是,它被赋予了类似于美军提出的“穿透性制空”作战使命。
所谓“穿透性制空”,是指以隐身平台为核心,在敌方密集防空网络中开辟通道,深入战略纵深,摧毁预警雷达、指挥中心、导弹阵地等高价值节点目标。面对现代综合防空系统的严密拦截,非隐身飞行器生存率极低,而“攻击-11”凭借其优异的雷达匿踪特性与远程突袭能力,正是为此类极端复杂战场环境所量身打造。
![]()
该机型可携带多种小型化精确打击弹药,如轻型激光制导炸弹、微型空地导弹等,作战半径可达数百公里以上。其续航能力和航程足以支撑跨战区机动部署,实现由前沿侦察到纵深打击的一体化任务衔接。
简而言之,它不仅能深入敌后“看见”隐藏目标,更能以精准火力“触及”并予以清除。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攻击-11”的服役不仅是单一武器平台的进步,更是推动中国空军整体作战范式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根据现有信息显示,该无人机具备强大的协同交互能力,可与歼-20、歼-16、歼-35等先进有人驾驶战机组成“有人-无人混合编组”。在此类战术体系中,有人机扮演指挥控制中枢,负责全局态势分析与任务调度,而“攻击-11”则作为前出侦察单元或首轮打击力量,承担高危区域渗透任务。
![]()
这种新型作战架构代表了中国空军正加速从“单平台对抗”迈向“体系化联合作战”的转型路径——各型航空器不再孤立运作,而是通过高速数据链路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构建起动态共享、实时联动的空中作战网络。
当“攻击-11”前出敌方防空圈执行侦察或佯攻时,能即时将获取的目标信息回传至后方的歼-20座舱,由飞行员评估威胁等级并发起联合攻击;反之,歼-20也可利用自身强大传感器阵列为无人机标注目标坐标,引导其实施精确打击。
此类“协同穿透”战术正在逐步重构未来空中对抗的规则,面对这一发展态势,美国是否选择跟进?又能否在技术迭代与体系整合上保持同步?这已成为国际防务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