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1 日,人民空军成立 76 周年当天,主题微电影《梦远》放出重磅画面。
![]()
一架编号 “玄龙 08” 的隐身无人机滑出机库,与歼 - 20 组成编队直冲云霄,官方随即官宣:攻击 - 11 正式服役。
这则消息让国内军迷沸腾的同时,美国著名军事媒体《战区》网也第一时间发文,从头到尾剖析这款中国独有的杀器。
作为全球首款正式列装的隐身飞翼无人攻击机,攻击 - 11 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更悄悄改变了全球军事装备的竞争格局。
一、从利剑到玄龙:6 年技术迭代,隐身性能脱胎换骨
攻击 - 11 的故事,要从 12 年前的一款原型机说起。
2013 年,它的前身 “利剑” 无人机完成首飞,当时就引发了国际轰动,成为全球第二款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验证机。
但早期的 “利剑” 还不算完美,最明显的短板就是尾部,完全没做隐身处理,雷达反射信号相对明显。
经过 6 年的持续打磨,这款无人机在 2019 年国庆 70 周年阅兵上正式亮相,名字也定为 “攻击 - 11”。
![]()
此时的它已经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是重新设计的尾部结构和隐蔽排气口,让低可探测性大幅提升,真正具备了实战级的隐身能力。
2025 年 11 月 11 日,官方进一步公布其代号 “玄龙”,确认它已经形成战斗力。
从核心参数来看,攻击 - 11 翼展约 14 米,最大起飞重量 15 吨,和 F-16 战斗机不相上下。
它的最大航程能达到 4000 公里,作战半径 1500 公里,机腹两个内置弹舱能装 2 吨弹药,每舱可容纳 4 枚精确制导炸弹,打击精度相当高。
更关键的是它的隐身性能,雷达截面积小于 0.005 平方米,常规雷达很难发现它的踪迹,这也是它最核心的威慑力所在。
二、高原部署 + 航母适配:攻击 - 11 的双战场实战布局
攻击 - 11 可不是只停留在阅兵场上的装备,而是已经实打实进入了实战化部署阶段。
![]()
2025 年 8 月 6 日至 9 月 5 日期间,商业卫星拍摄到的照片显示,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的基地里,出现了三架攻击 - 11 的身影。
这个部署位置紧邻中印边境,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约 400 公里,从起飞到抵达目标区域仅需 20 分钟。
对于印度军方装备的 S-400 防空系统和苏 - 30 战机来说,面对攻击 - 11 的隐身性能,防御效能会大幅降低。
这也意味着,攻击 - 11 已经开始承担部分前沿高端任务,成为边境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除了陆基部署,攻击 - 11 的应用场景还在向海洋延伸。
在九三阅兵上,它的海军版本 “攻击 - 21” 已经正式公开,这也是全球首款舰载隐身无人攻击机。
为了适应航母起降,攻击 - 21 做了针对性改进:折叠机翼、强化起落架、配备尾钩,解决了飞翼布局无人机上舰的世界性难题。
福建舰在海试中已经完成了攻击 - 21 的起降测试,未来它将成为航母战斗群的 “沉默杀手”,大幅提升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
三、威龙配玄龙:有人无人协同,改写现代空战规则
攻击 - 11 最让人惊喜的,不是单一装备的性能,而是它融入作战体系的能力。
官方发布的中,攻击 - 11 与歼 - 20 隐身战斗机、歼 - 16D 电子战飞机组成编队飞行的画面,被《战区》网重点关注。
![]()
这套组合并非简单拼凑,而是形成了 “有人决策、无人执行” 的新型作战模式。
其中,双座版歼 - 20(歼 - 20S)和歼 - 16D 被定位为攻击 - 11 的 “空中指挥平台”,负责下达任务指令和传输战场信息。
攻击 - 11 凭借高自主性,能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独立执行任务,同时保持与有人机的实时数据链连接。
这种协同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攻击 - 11 可以率先穿透敌方防空体系,完成 “踹门” 任务,随后有人机跟进扩大战果。
它的隐身性能 + 有人机的指挥优势,让中国空军具备了 “侦察 - 干扰 - 打击” 的完整穿透式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对高价值目标的打击成功率。
美国军媒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融合隐身、电子战和无人技术,这种深度整合让传统空战战术面临过时风险。
四、全球竞争格局:中国领跑,多国难以望其项背
攻击 - 11 的服役,不仅是中国军工的突破,更在全球飞翼无人机领域形成了明显的领跑优势。
曾经在该领域领先的美国,如今已经落在了后面。
美国曾寄予厚望的 X-47B 舰载隐身无人机,因为无法满足军方需求最终下马,后续的替代型号 MQ-25 “黄貂鱼”,直接退化为功能单一的无人加油机,还放弃了飞翼布局。
![]()
近年来,通过公开渠道几乎看不到美国在无尾飞翼无人机研发上的新动态。
而俄罗斯、印度、土耳其、法国等国,虽然也在加大飞翼式无人机的研发投入,但进度和技术成熟度都难以与中国媲美。
俄罗斯的 S-70 大型飞翼隐身无人机,至今仍处于测试阶段,距离实战部署还有不小差距。
![]()
更值得关注的是,攻击 - 11 的突破并非个例。
2025 年 9 月,中国另一款隐身飞翼无人机彩虹 - 7 完成了首次试飞,长达 24 小时的持续飞行测试,验证了其长航时能力。
彩虹 - 7 的庞大体型表明,中国在长航时隐身无人机领域的布局已经形成体系化,它以侦察任务为主,同时具备发展为攻击型无人机的潜力。
从攻击 - 11 到彩虹 - 7,从陆基到海基,中国在飞翼无人机领域的投入和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战区》网也预测,中国其他的飞翼无人机,也将遵循同样的发展路径,未来还会有更多惊喜出现。
攻击 - 11 的正式服役,不仅是一款装备的列装,更标志着中国空军进入了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新时代。
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战斗力的提升,更是军事理念的革新,而这背后,是中国军工多年来持续投入和不懈钻研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