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409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60个词条
01
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哪些消费是你事后最后悔的?”
一位网友的回复引发强烈共鸣:
“去年双十一,我熬夜抢购的18件商品,现在有12件还在柜子里积灰。最讽刺的是那台原价3999的咖啡机——我甚至不喝咖啡,只是当时觉得‘拥有了它就能过上精致生活’。”
这条帖子底下,3800多条评论都在诉说着相似的经历:冲动买下的衣服、跟风购入的美容仪、图便宜囤积的日用品……
所有这些被我们赋予过多关注的事物,都在印证吴军在《软能力》中的洞察: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很少,但我们却把太多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吴军在书中列出了九件不重要的事,前三件就戳中了大多数人的痛点:
①购物——我们买的不是商品,是购物时那份“我能变得更好”的错觉。
调查显示,83%的人后悔自己买了太多不需要的衣服。
吴军建议:把想乱花的钱用来提前还房贷,你会发现不仅债务清零,还多出了一大笔资产。
②外食——美国人下馆子花掉可支配收入的12.5%,中国人也不遑多让。
“吃的时候很开心,吃完就后悔,但下次还会去。”这种循环,正在悄悄掏空我们的钱包和健康。
③八卦——办公室里的“一小时闲聊”,毁掉的不只是时间。
一位HR透露:“爱聊八卦的人,升迁机会比同事少一半。因为没人敢把重要任务交给守不住秘密的人。”
02
更致命的是这三件精神负担:
④社交媒体——好友数量成了新型社会地位象征,但5000个点赞换不来一个深夜可以打电话的朋友。
⑤别人看法——吴军朋友因为女友随口问“为什么买日本车”,就要换车。后来发现对方根本不记得问过这句话。
“我们活得累,是因为总在回答别人随口一提的考题。”
⑥过度思考——三思而行是智慧,三思不行动是内耗。
“隔几个月回头看,你会发现当初的纠结大多毫无意义。”
吴军补充的三件事,尤其符合当下的我们:
⑦花太多时间挑选——为手机壳颜色纠结半小时,为面巾纸品牌对比十家店。
我们常常在一些低价值、高频次的选择上,投入了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学一学乔布斯和扎克伯克。
史蒂夫·乔布斯和马克·扎克伯格在公开场合几乎总是穿着同一款式的服装。
他们并非缺乏审美或标新立异,而是主动选择通过消除日常(如穿衣)中的微小决策,来节省宝贵的认知资源和意志力。
⑧对明天的担心——考研党前一天无法复习,面试者前一晚彻夜难眠。
这种对未来的过度焦虑,会严重透支我们当下的精力,成为一种沉重的“情绪税”。
“明天的烦恼交给明天,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度过今天。”
这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理性策略。
我们担心的绝大多数坏事并不会发生,而即便发生了,在当下过度忧虑也于事无补,反而会削弱我们应对未来真正挑战的能力。
把精力专注于“今天能做什么”,才是最高效的生活姿态。
⑨定期清理情感与物质的“储物间”——如同重整人生的行囊,清扫生命,掌握取舍的艺术。
无论是积压的旧物还是纠缠的旧情,定期清理才能为真正重要的人与事腾出空间。
03
当你把“纠结吃什么、穿什么”的时间还给内心,把“担心行不行、好不好”的精力投入行动后,就会发现,生活发生了奇妙变化。
比如:
取消所有购物App推送,每月多存2000元;
退出3个闲聊群,多出时间读完5本专业书;
停止过度准备,直接开始做短视频……
最后,你的生活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
存款数字的攀升速度超过了购物欲;
安稳的睡眠取代了深夜的焦虑;
曾经被‘信息过载’占满的时间,如今则被一本本‘读过’的书填满。
当我实践了“精简物质、屏蔽噪音、停止内耗”的建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心里变得格外清静,注意力不再被无数碎片撕扯,一种久违的掌控感和踏实感又回来了。
让我惊讶的是:当我停止关注那么多事,重要的事反而浮出水面。
现在,我会定期做“生活断舍离”:
问自己:这件事一年后还重要吗?这个人真心为我好吗?这个物品让我生活更好吗?
三个问题,筛掉了90%的无关琐事。
合上书那晚,我删掉了手机里12个不用的App,退出了25个沉寂的群聊。
窗外月光如水,突然理解了吴军说的:活得潇洒,不过是把不重要的东西从生命中删除。
在这个鼓励我们拥有更多的时代,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少,才是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