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临港新片区危险废物高值资源化与集约化示范基地二阶段一期项目(以下简称“硫酸铵项目”)正式投运。项目聚焦集成电路行业硫酸铵废液处置痛点,采用成熟可靠的资源化工艺,打通“工业废物—资源产品”的循环通道,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一关键设施的落地,标志着上海在固废处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协同推进中迈出新步伐,为临港新片区乃至全市危险废物治理与产业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实践样本。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处处长严亦军,上海环境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王龙华,城投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任栋,上海环境集团副总裁李传华,以及市固化管理中心相关领导出席项目投运仪式。
一锚定战略需求,构建区域固废治理新格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双碳”目标深化落地与“无废城市”建设攻坚的关键阶段,临港新片区作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正面临产业升级与环境承载的双重考验。硫酸铵项目的投运,既是上海环境在固废治理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更是对“环保治理+产业增值”融合发展模式的深度探索。项目以“高值化、集约化”为核心导向,不仅填补了临港新片区危废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缺口,更与现有“焚烧+填埋”处置模式形成互补,完善上海“多元处置、协同保障”的全域固废治理体系。其定位超越单一环保设施功能,成为破解“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重要载体,为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扫清环保障碍,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产业与生态协同共生”的发展标杆。
二聚焦创新驱动,尖端工艺打造资源化标杆
项目延续一阶段成熟发展路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构建起行业领先的全流程处理体系。采用MVR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构建起预处理、梯级蒸发、结晶分离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硫酸铵废液高效转化为优质原料,广泛应用于氮肥生产、化工合成、医药中间体制造等领域,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闭环,打破传统固废处置只投入不产出的单一模式,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高效清洁的技术范本。
三输出实践样本,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新范式
项目投运释放的多维价值,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生态维度,项目每年可完成万吨级废液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幅降低固废对环境的潜在风险,为区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经济维度,优质硫酸铵产品的市场化供应,既能填补区域相关产业原料缺口、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又能为运营方创造持续收益,进一步夯实“治理有收益、产业有支撑”的良性循环,为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在产业维度,项目提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提供坚实环保保障,推动形成“产业发展—废物处置—资源再生”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产业与生态协同共生”的标杆。在行业维度,其技术路径与运营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为临港新片区乃至全市危险废物高值资源化利用提供“临港方案”,推动行业从“被动处置”向“主动转化”升级,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上海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