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芯国际公布了一条重磅公告——公司计划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北方”)49%股权。该消息一出,便在半导体行业掀起一阵涟漪。
什么是“中芯北方”?
中芯北方成立于 2013 年7 月,是中芯国际与北京市政府等国资背景单位合资打造的12 英寸晶圆制造基地。最初中芯国际持股51%,大基金一期、北京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股权投资中心、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合计持股49%。
据公告,其两条300 mm(12 英寸)生产线月产能各约3.5 万片,总计约7 万片/月。工艺覆盖40 纳米、28 纳米(包括Polysion工艺、高 K 金属栅HKMG工艺),产品应用于通用逻辑、低功耗逻辑、混合电路、射频芯片等多个细分领域。
为什么现在要一口吃下49%?
中芯北方经过多年折旧、产能爬坡期已基本度过,“收获期”即将开启。中芯国际如果将其从此前的51%控股提升为100%控股,意味着中芯北方的全部净利润将并入中芯国际的归母净利,业绩增厚有望立竿见影。
对于持股中芯北方的、如大基金一期这类产业基金而言,49%股权处在“延展期”状态,存在退出诉求。中芯国际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而非动用大量现金)向其支付对价,为其提供退出通道,同时避免对现金流造成大压力,实现了股东诉求与上市公司战略安排的双赢。
目前中芯北方虽由中芯国际控股,但还有少数股东结构。若变为100%控股,就可消除“少数股东权益”,中芯国际在战略规划、研发投入、产能调度、客户资源整合等方面将拥有完全话语权。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内部协同增强,对中芯国际整体竞争力极为有利。
这笔交易透露了哪些大信号?
28 纳米、40 纳米虽然不再“顶尖”,但却是市场需求稳固、盈利可靠的节点。中芯北方覆盖这些工艺,而产线折旧进入尾声、产能可更快速放量。中芯国际借此次收购,正是靠“成熟产能收割”稳步提升盈利,而不是一味追逐极端先进制程的高风险。
当前,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受地缘政治、出口管制、供应链裂变影响越来越深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晶圆代工能力、产能布局、产业整合的战略意义愈发突出。中芯国际通过强化自身产能掌控、提升资源整合效率,正是顺应这一大势。
尽管这是一个具备强逻辑的动作,但也并非无风险。产业竞争、技术突破、外部制裁、设备进口限制等变量仍在。中芯国际选择“成熟节点+产能整合”模式,是比较稳的路线,但未来要做到“量”与“质”的提升,仍要看执行力。
这场“中芯国际吃下自己北京腹地”的戏码,其实远不只是财务游戏,更像是一场产业版图、战略版块的重整。若你在关注中国半导体、晶圆代工、产能布局,这一收购案绝对值得你放在笔记里,时刻观察其后续发展。
中国芯,我的心,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呗!
![]()
关注我获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