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过去二十年浓缩成一天,田欢的一天是从灶台开始的。清晨,为一大家子人准备早餐——上学的孩子,需要照料的老人。然后,在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的教学工作、午间匆忙采购送饭、晚自习后的夜色,构成了她日复一日的循环。
这个循环,她转了二十年。在“湖南好人榜”上,她是“孝老爱亲好人”。但在这几个字的背后,是一个女人具体而微的每一天,是她用行动为“家”写下的漫长注脚。11月11日,记者拨通了田欢的电话,她为记者讲述了这背后的故事。
照顾肺癌晚期的婆婆那四年,是田欢记忆中一段带着温暖的沉重。婆婆每月都要到当地的一个肿瘤医院住院。那时,田欢和丈夫每个星期五晚上都会赶过去,接手照顾,直到周日返回。在医院里,她为婆婆擦背、倒大小便、陪她聊天、推她晒太阳。她做这些很自然,“因为我婆婆性格好,她身体好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想到我的感受。”
![]()
这份自然而然的付出,被一位医生看在了眼里。医生对婆婆夸赞:“您女儿真孝顺。”婆婆却认真地纠正:“他不是我的女儿,是我的儿媳妇。”
“这句话,我印象很深。”田欢在电话那头轻声说道。这不是一句客套,而是对她所有付出最纯粹的认可。
命运送给田欢的另一份“责任”,来得有些意外。婚后不到一年,有智力障碍的大姑姐来家里玩,一住就是半个多月,之后便不想走了。“也不是我接来的,她自己不想回去了。”由于工作原因,田欢无法全身心照顾她,于是田欢和丈夫曾多次送她回乡下公婆家,但大姑姐一次次自己又找了回来。
面对这个几乎无法自理生活的新成员,田欢最初的顾虑很快化为了行动。大姑姐不爱卫生,她就耐心地教;不会做饭搞卫生,她甚至请来家政人员,手把手地教大姑姐打扫和做简单的饭菜。从煮饭到炒个小菜,大姑姐慢慢学会了自理,也真正成为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
“后来我也慢慢的觉得,她住在家里也挺好的。”田欢说,“下晚自习回去,家里有一个人,感觉也挺温馨的。”这段关系,从最初的不适应,渐渐变成了相互的依赖。“慢慢的,好像我都离不开她了。”
在所有的重担中,儿子的罕见病——“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她心中最深的裂痕。
因省内治疗空白,他们辗转找到华西妇产儿童医院。从儿子三岁多到十二岁,每年都要远赴四川治疗。十年求医路,是她绝口不提,却刻骨铭心的跋涉。
当被问及是否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时,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你问到我这个问题,我现在都还……”田欢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我最大的心理负担,还是我儿子的病。其他的苦和累,年轻都扛得起,但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这里。”
这种深植于心的忧虑持续至今,影响了她的睡眠。“到现在,我的状态都还没有真正的还给我自己。”但她正在努力调整,“我现在今年四十七八了吧,我想后半生多为自己活一点。”
关于“孝”与“爱”,她没有宏大的理论。她认为是婆婆的善待、丈夫的支持和父母的教诲,让她觉得付出是“自然而然”的。如今,最让她感到宽慰的,是看到了这种品格的传承。
![]()
她在外读大学的儿子,变得格外体贴,天冷会打电话叮嘱,还会给她买小围巾之类的小礼物。“不管我做了多少,能感染到我的儿子,让他变成一个向上、向阳而生的人,我觉得这是我最值得、最有价值的事情。”
二十年,田欢用近乎本能的坚持,回答了何为责任,何为家人。而今,她希望能一点点找回自己,这是她应得的,平凡而又珍贵的愿望。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实习生侯宝睿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