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秦瑶 张亮 记者 葛小林)近日,常州溧阳一名11岁的小学生在使用社交软件时,被冒充“北京公安民警”的骗子以“账号涉嫌诈骗”为由进行恐吓。在对方步步紧逼下,该学生使用家长手机先后向境外账户转账20余笔,共造成经济损失8万余元,家长收到银行消费提醒后才知道孩子被骗。
![]()
现代快报记者从常州市反诈中心了解到,11岁的学生小语(化名)在家中登录某App时收到一条好友请求。小语添加后,对方就给他打来语音电话,自称“北京公安民警”,称他们接到报警:有人使用小语的账号从事诈骗活动。现在,小语必须配合调查以洗清嫌疑,并且不能告诉父母,否则父母也会坐牢。其间,对方还出示了“警官证”,赢得了小语的信任。
接着,对方要求小语悄悄取来家长的手机,并发给小语一个抖音账号和登录密码。对方指使小语登录该账号后,对账号内的多笔待付款商品进行支付。由于小语知道家长的银行卡密码,先后累计向境外账户付款20余笔,共5万余元。之后,对方又引导小语打开家长手机中的支付宝,绑定银行卡,诱骗小语提供了银行卡卡号及密码。最终,该张银行卡中也被转走3万余元。小语的家长看到消费提醒短信后才意识到孩子遭遇诈骗,随即报警。
反诈中心民警分析,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精准接触未成年人,假冒警察,谎称其涉嫌诈骗案件,利用公检法的权威性及青少年心理脆弱性制造恐慌。这一步旨在突破受害人心理防线,诱导配合后续操作。整个诈骗过程被拆解成多个看似不相关的复杂指令(如切换账号、支付订单、绑定银行卡),这既是为了让处于紧张状态下的未成年人无暇深思,也是为了掩盖其最终盗取资金的真实目的。在获取信任并完成一系列铺垫后,骗子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取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等核心金融信息,或直接诱导受害者进行转账。
警方提醒家长加强手机管理,不要轻易将绑定银行卡、存有大额资金的手机交给孩子长期或频繁使用。平时多关注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了解孩子在社交平台上的交友对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