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滴滴一下,共享儿女

0
分享至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王室翱,编辑 | 潘利恒

武汉的王女士今年69岁,独生女儿在深圳工作。去年体检发现肺部有阴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女儿请不了假,她只好自己去医院。挂号、排队、检查,一个人忙了大半天。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现在有"陪诊服务",可以请人陪着去医院。

王女士第一反应是拒绝:"我又不是没儿女,怎么能花钱请外人?"

但下一次复查时,她还是下单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陪她去医院,帮她挂号、取药,还陪她吃了午饭。临走时,王女士给了180元。小伙子说"奶奶您保重身体",王女士红了眼眶。

在其他患者看来,这就是一对普通的母子。老人也不解释,甚至有点享受这种误会。

类似的场景正在中国各地发生。它有很多名字:陪诊服务、居家照护、老年陪伴。但老百姓给它起了一个更直白的称呼:共享子女。


在讨论中国的"共享子女"之前,我们需要先看看大洋彼岸的Papa——一家把老年陪伴做成独角兽的美国公司。

Papa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Andrew Parker的灵感来自他的祖父。老人独自生活,身体还算健康,但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便。去超市、看医生、修东西,这些琐碎的事情对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对老人却是难题。

Papa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搭建一个平台,连接有陪伴需求的老人和愿意提供服务的年轻人(称为"Papa Pals")。老人通过APP或电话下单,系统匹配合适的服务者。服务内容包括:陪同就医、购物、做家务、技术支持、社交陪伴等。


来源:Papa官网

但Papa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定位——这不是护工,也不是家政,而是"代际连接"(intergenerational connection)。

Papa刻意招募大学生和年轻人作为服务者。一方面,年轻人时间灵活,收入需求相对较低;另一方面,Papa相信代际之间的互动本身就有价值。老人获得陪伴和帮助,年轻人赚取收入并从老人的人生经验中学习。这种设计让服务关系从纯粹的交易变成了某种"互惠"。

Papa的收费模式也很灵活。个人用户按小时付费,大约每小时15-20美元。但Papa真正的突破在于B2B模式——它与医疗保险公司、Medicare Advantage计划合作,将陪伴服务打包进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发现,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能有效降低他们的急诊率和住院率,从而节省医疗开支。这种"预防性投入"的逻辑说服了大量保险公司,Papa也因此实现了规模化扩张。

到2023年,Papa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估值超过14亿美元,服务覆盖美国数十个州。知乎用户"昱言养老"在2020年的分析中指出,Papa撬动了美国1000万孤独老人背后的巨大市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了支付方(保险公司),找到了服务方(年轻人),并用技术平台高效匹配供需。

Papa的模式可以总结为:明确的服务边界 + 灵活的定价机制 + B2B的规模化路径。

那么,这套模式能在中国复制吗?

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其中独居和空巢老人超过1.18亿,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独居和空巢老人必然更多。更关键的是:这些老人的子女在哪里?答案是:在另一座城市。

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数亿年轻人离开家乡,涌向北上广深。他们在大城市扎根、买房、生活,父母却留在了老家。这种家庭结构在西方也存在,但在中国的土壤上,问题完全不同。

Papa服务的美国老人,很多人从年轻时就习惯了独立生活。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开车去医院、修理漏水的水龙头、教他们用iPad。服务边界清晰,老人知道自己在买什么,服务者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但中国老人买的不是服务,是关系的模拟。

虎嗅网2024年的报道中,一位从事陪伴服务多年的从业者坦言:"刚开始我以为就是帮忙跑腿,后来发现老人真正在意的是陪他们说话。有位奶奶跟我说,'你比我儿子对我还好'。那一刻我特别难受,因为我知道自己只是收钱办事。"

这背后是文化基因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独立,父母和成年子女保持距离被视为健康。但中国传统是家庭本位,"养儿防老"根深蒂固。这代老人年轻时倾其所有养育子女,到老了理所当然期待回报——不仅是物质,更是情感上的。

杭州68岁的李阿姨(化名),老伴三年前去世,独生女儿在深圳工作。最初她拒绝任何"陪伴服务",觉得那是向外人承认"儿女不孝"。转折点发生在一次摔倒。她在家摔了一跤,躺在地上两小时才被邻居发现。女儿从深圳赶回来,陪了一周就走了,临走前给她报了社区服务,定期有人上门。

半年后,李阿姨已经和那个每周来两次的小姑娘很熟了。小姑娘陪她去超市,听她念叨女儿,有时还陪她包饺子。李阿姨知道这是花钱买的,但她还是很期待小姑娘来的日子。

"我不傻,我知道她是工作。但有人愿意听我说话,总比自己对着电视强。"

这揭示了中国养老困境的特殊性:老人需要的不仅是功能性帮助,还有情感慰藉、身份认同、被需要的感觉,甚至是"在医院不被护工排挤"的体面。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市民服务中心主任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看病取药陪护是老人普遍反映的问题。北京一家社区养老驿站收费标准为陪同看病60元一小时,行动不便的老人每次至少要安排2名陪护。"看病取药成本高,已成为一些独居老人的难言之隐。"

Papa模式的第一个挑战就在这里:中国老人的需求更复杂,边界更模糊。

如果我们试图在中国复制Papa模式,会遇到哪些具体障碍?

第一个障碍:谁来买单?

Papa最聪明的地方是找到了支付方——医疗保险公司。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高度市场化,保险公司有强烈的动机去降低理赔成本。数据显示,孤独和缺乏社交支持的老人,急诊率和住院率显著更高。Papa的陪伴服务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保险公司愿意为此付费。

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的医疗保险以基本医保为主,商业保险渗透率较低。基本医保覆盖的是医疗费用,不包括陪伴服务。而商业保险公司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尚未形成像美国那样的"预防性健康管理"思维。它们更关注理赔端的风控,而不是前端的健康干预。

这意味着,中国的"共享子女"服务主要靠个人付费。根据市场调研,目前陪诊服务的价格大约每小时60-100元,居家陪伴每小时50-80元。一个月如果需要定期服务,费用在1500-3000元之间。这对中产家庭尚可承受,但对广大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老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没有B2B的规模化路径,意味着这门生意很难做大,也很难标准化。

第二个障碍:服务边界在哪里?

Papa对服务内容有明确的界定:陪同、协助、社交,但不包括专业护理。老人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替代。服务者接受培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但在中国,这条边界很难划清。一位从事陪伴服务的年轻人透露,平台对他们的培训不只是如何照顾老人,更多的是如何扮演好"子女"这个角色。"他们教我们要记住每位老人的喜好,要主动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要在节日发问候。甚至连称呼都有讲究——不能叫'您',要叫'奶奶''爷爷',显得亲近。"

这种角色扮演的精细程度,远超普通服务业。有的老人会要求服务者陪自己吃饭,边吃边聊家常。有的老人会给服务者做饭,就像对待真正的子女。还有的老人会在服务时间结束后,偷偷多塞给服务者一些钱,说"路上买点吃的"。

这些细节背后,是老人在努力维持一个幻觉——这个年轻人是真心关心我的。而服务者呢?他们也在配合演出。虽然双方都知道这是交易,但没有人愿意戳破这层窗户纸。

这种模糊的边界带来了风险。中国政府网2021年的报道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位独居老人与固定的陪护人员相处了近一年,关系处得很好。但当这个陪护因为个人原因离职后,老人情绪崩溃,一度拒绝接受新的服务者。家人发现她变得更加孤僻,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心理医生分析,老人已经对那个陪护产生了真实的情感依赖,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子女。当这种关系突然断裂,对老人造成了二次伤害。

Papa卖的是服务,中国的"共享子女"卖的是情感。当情感成为商品,它就变得既昂贵又脆弱。

第三个障碍:道德困境如何化解?

Papa在美国没有遭遇太多道德质疑,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老人寻求外部帮助被视为理性选择。但在中国,"花钱请人陪父母"很容易被解读为"子女不孝"。

更复杂的是,这门生意还可能强化而非解决问题。虎嗅网的报道指出,一些老人的子女在为父母购买陪伴服务后,反而减少了回家的频率。他们认为既然有专业的人在照顾,自己就不必那么频繁地回去了。

我们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让子女更心安理得地缺席?

一位做陪伴服务的小王说:"最让我难受的,是有些老人会问我,'你觉得我儿子是不是不要我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能陪他们去医院,能陪他们聊天,但我没法替代他们的子女。我只是一个临时演员,演完就走了。"

这揭示了"共享子女"最根本的悖论:老人需要的是长久的、真实的情感连接,但市场提供的是短暂的、表演性的服务。这个矛盾无法调和。


Papa模式不能直接照搬,但它提供了三个值得借鉴的思路。

第一,重新定义服务内容,聚焦功能性需求

中国的陪伴服务不应该试图替代子女,而应该专注于老人真正需要帮助的具体场景:就医陪诊、政务办理、智能设备使用、社区活动参与等。这些是子女无法远程完成、但又不需要深度情感投入的事情。

比如Papa提供的"技术支持"服务就很有启发。很多美国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视频通话,Papa Pals会上门教他们。这种服务边界清晰,老人获得的是能力提升,而不是情感依赖。

上海的"数字伙伴计划"就是一个好例子。这是2021年由上海市政府部门联合企业、市民、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项目,旨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它培训志愿者上门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健康码、网上挂号。这种服务解决的是老人与现代社会的接口问题,而不是试图填补亲情空缺。

第二,探索多元支付模式,降低个人负担

既然商业保险短期内难以成为支付方,可以探索其他路径。比如,将陪伴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目前中国已有49个城市试点长护险,覆盖1.69亿人。如果能将非医疗性的陪伴服务纳入保障范围,将大大降低老人的经济负担。

另一个思路是社区购买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辖区内的老人提供基础陪伴服务。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在试点"社区养老服务清单",包括助餐、助浴、助洁等,陪伴服务可以作为补充。

此外,还可以借鉴日本的"时间银行"模式。年轻人为老人提供服务,积累"时间币",等自己老了可以兑换服务。这种互助模式既降低了成本,也强化了社区连接。

第三,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避免过度市场化

Papa模式的底层逻辑是市场化,但中国养老问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日本的经验值得参考。中新网2014年的报道指出,日本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的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院床位一般在20到30张,提供多样化服务:可以是24小时入住照顾,也可以是白天日托或居家上门服务。日本并不主张盖大型养老院,而是强调老人在自己家中和社区中养老,与社区互动。

这种多机能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的社交需求被分散在各个环节,而不是集中在"需要一个儿子"这件事上。老人可以在社区食堂吃饭时聊天,可以参加社区活动认识朋友,可以在日间照料中心下棋打牌。他们的社交网络是多元的、立体的,而不是依赖于某一个付费的"子女"。

中国一些城市已经在探索类似模式。比如上海推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社区内布局嵌入式养老设施,提供日托、助餐、文娱活动等综合服务。北京的"养老服务驿站"也在尝试将专业服务下沉到社区。

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支持网络,而不是一对一的服务关系。这样即使某个服务者离开,老人也不会陷入情感危机,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社交联系。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5%,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这个比例将超过30%。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老人需要陪伴。

Papa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年陪伴可以是一门好生意,但前提是找对了模式:明确的服务定位、可持续的支付机制、可规模化的运营路径。中国的"共享子女"目前还在摸索阶段,它既没有Papa那样清晰的商业模式,也没有日本那样完善的社区支持体系。

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模式,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养老这件事。如果我们认为养老纯粹是个人或家庭的事,那市场化就是唯一出路,但这条路会把大部分普通家庭排除在外。如果我们认为养老是社会责任,那就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个老人都能有尊严地老去。

"共享子女"能解决的,只是老人需求中很小的一部分。剩下的,还得靠家庭、靠社会、靠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在一个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如何安放老去的父母?

3.1亿中国老人,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用最笨拙的方式,努力抓住一点温暖。Papa用技术和商业模式在美国找到了答案,但中国的答案不会是简单的复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融合市场效率、社区温度和政策保障的综合解决方案。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如何让孝道不必明码标价,让陪伴不只是2000元一个月的交易。

参考资料:

  1. 虎嗅网,《外包儿女:老年陪伴服务的兴起与困境》,2024年
  2.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
  3. Papa公司官网及相关公开资料
  4. 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2024年
  5. 中国政府网,《"空巢"不"空心",超1亿空巢老人如何老有颐养、老有所乐?》,2021年
  6. 中新网,《"小规模多机能"日本社区养老模式值得借鉴》,2014年
  7. 知乎/昱言养老,《美国两大成功心理健康商业模式,能否撬动中国1000万孤独老人背后的巨大市场?》,2020年
  8.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关于老年抑郁症的调查研究》,202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沧海旅行家
2025-11-18 13:16:37
揭开日本不惧中国的真相,你绝对想不到!

揭开日本不惧中国的真相,你绝对想不到!

枫冷慕诗
2025-11-17 18:46:18
孟良崮大胜,叶飞却在报告中猛批:原本5个小时就能解决74师的

孟良崮大胜,叶飞却在报告中猛批:原本5个小时就能解决74师的

抽象派大师
2025-11-17 14:00:09
如何才能防得了农民工“规模性返乡滞乡”?

如何才能防得了农民工“规模性返乡滞乡”?

李未熟擒话2
2025-11-18 11:44:58
日本被“外交降级”,高市收到战争警告,李在明决定站在中国这边

日本被“外交降级”,高市收到战争警告,李在明决定站在中国这边

策略述
2025-11-18 13:11:04
这种丰满的腿,穿紧身瑜伽裤真的好看吗?

这种丰满的腿,穿紧身瑜伽裤真的好看吗?

小乔古装汉服
2025-10-15 17:16:17
不出意外的话!苏林会成为第二个黎笋

不出意外的话!苏林会成为第二个黎笋

近史谈
2025-11-02 18:54:35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乡野小珥
2025-10-19 14:41:29
C919亮相迪拜上空,空客、波音发声

C919亮相迪拜上空,空客、波音发声

观察者网
2025-11-18 08:28:20
C罗再次破圈!明日飞往美国会见特朗普,打破传言为世界杯助力

C罗再次破圈!明日飞往美国会见特朗普,打破传言为世界杯助力

里芃芃体育
2025-11-18 11:14:19
四川舰刚刚出海三天,就突然返回造船厂码头,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四川舰刚刚出海三天,就突然返回造船厂码头,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荷兰豆爱健康
2025-11-18 08:38:27
葡萄牙更衣室的无声抗议 40岁C罗停赛缺席 全队努力踢出火爆9-1

葡萄牙更衣室的无声抗议 40岁C罗停赛缺席 全队努力踢出火爆9-1

智道足球
2025-11-17 15:38:53
从确诊到去世仅15天,“央视最帅主持人”的遭遇为人们敲响警钟

从确诊到去世仅15天,“央视最帅主持人”的遭遇为人们敲响警钟

银河史记
2025-11-03 19:31:33
“功夫巨星”成龙去世?最新消息传来,给当代年轻人提了个醒

“功夫巨星”成龙去世?最新消息传来,给当代年轻人提了个醒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1-18 08:50:09
全运会今日看点:樊振东VS林诗栋,王曼昱VS孙颖莎

全运会今日看点:樊振东VS林诗栋,王曼昱VS孙颖莎

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
2025-11-18 13:14:34
王曼昱击败孙颖莎不到24小时,令人担心的事发生 邓亚萍犀利点评

王曼昱击败孙颖莎不到24小时,令人担心的事发生 邓亚萍犀利点评

有范又有料
2025-11-18 08:51:38
霍启仁妻子家世曝光,是泰国首富,与霍家门当户对,比郭晶晶不差

霍启仁妻子家世曝光,是泰国首富,与霍家门当户对,比郭晶晶不差

柠檬有娱乐
2025-11-18 11:22:43
悲!39岁,高校10年副高的所有材料都已备齐,结果被学校辞退了

悲!39岁,高校10年副高的所有材料都已备齐,结果被学校辞退了

星河也灿烂
2025-11-18 11:17:43
53年彭总在朝鲜批评几位军长贪图享乐,有人反驳:上面还选妃呢

53年彭总在朝鲜批评几位军长贪图享乐,有人反驳:上面还选妃呢

史韵流转
2025-11-15 09:34:47
因慎战言论引争议,国防大学马骏回应:军人的使命是和平不是战争

因慎战言论引争议,国防大学马骏回应:军人的使命是和平不是战争

麦大人
2025-08-22 14:33:36
2025-11-18 14:31:00
钛媒体APP incentive-icons
钛媒体APP
独立财经科技媒体
126395文章数 8614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小伙和31岁女网友发生关系 婚礼上发现女方父母是演员

头条要闻

小伙和31岁女网友发生关系 婚礼上发现女方父母是演员

体育要闻

直到退役那天,“海湾梅西”也没去欧洲踢球

娱乐要闻

曝喻恩泰离婚2年前转移走300箱茅台?

财经要闻

青云租陷兑付危机 集资与放贷的双面生意

科技要闻

马斯克破防了!贝索斯62亿美金入局"实体AI"

汽车要闻

更加豪华 更加全地形 极石ADAMAS

态度原创

亲子
数码
艺术
游戏
公开课

亲子要闻

“你知道孩子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吗”,小孩哥分享五件最害怕父母做的事

数码要闻

小心被坑!二手贩子口中的“良心机皇”,其实是“黑心产品”

艺术要闻

优雅浪漫的绘画,美到让人想直接住进去!

舅舅党爆料:Switch2版《GTA6》正在开发 但不会同步发售!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