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月11日,人民空军迎来成立76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间节点,一部名为《远梦》的空军主题微电影悄然上线,其中一段画面引发广泛关注:攻击-11隐身无人机首次以官方姿态正式登场,并与歼-20隐身战斗机、歼-16D电子战飞机共同组成联合编队,划破长空。
![]()
2. 这一影像不仅确认了攻击-11已进入实战部署阶段,更释放出中国空军在装备架构与作战思维上的深刻跃迁信号。它标志着我国空中力量正从传统有人驾驶为主导的模式,迈向“智能无人+体系融合”的新纪元。
![]()
3. 随着无人平台深度嵌入作战链条,现代空战的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曾经依赖飞行员临场决断与机体性能对抗的“钢铁碰撞”,如今逐步让位于以信息感知为核心、以网络协同为纽带的“智能博弈”。那么,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攻击-11,究竟具备怎样的技术实力?
![]()
4. 攻击-11亮相
5. 攻击-11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首要原因在于其极具辨识度的气动构型与先进的隐身能力。该机采用全无尾飞翼布局,取消了常规垂尾和突出结构,整体轮廓呈现出高度一体化的设计风格,极大压缩了雷达回波特征。
6. 再配合机身表面涂覆的宽频吸波材料与精细处理的接缝边缘,使其在敌方探测系统中几乎“隐形”。这种综合隐身手段,使攻击-11能够在高强度电磁环境下穿透严密防空体系,执行高风险任务。它不仅是新一代无人作战平台,更是我国航空工业多年积淀的技术结晶。
![]()
7. 在近年来多场地区冲突中,无人机虽频繁现身战场,但多数仍局限于侦察监视或对地打击辅助角色。而攻击-11的设计定位截然不同——自立项之初便聚焦于复杂对抗环境下的穿透式作战需求。
8. 普通非隐身机型在面对先进防空雷达时极易暴露并遭拦截,而攻击-11凭借其低可探测特性,能够大幅压缩敌方预警窗口,实现“突袭即摧毁”的战术效果。这并非简单的功能升级,而是对传统空战逻辑的根本重构: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掌控,由“先发现后交战”演变为“未被察觉即完成打击”。
![]()
9. 从战略视角看,攻击-11的列装表明我国在无人作战领域已摆脱模仿路径,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安全需求的技术发展路线。
10. 这条道路强调隐身能力与精确打击的深度融合,既回应了现实战场中生存性与杀伤力并重的需求,也体现出对未来战争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在当今信息主导、速度制胜的时代背景下,隐身不再是附加优势,而是高端对抗中的基本入场券。
![]()
11. 那么,在实际作战场景中,攻击-11将承担何种使命?
![]()
12. 隐身无人机如何改变战场规则
13. 在空军作战序列中,攻击-11被赋予双重核心职能:一是作为“先锋突击手”,在歼-20等主力战机抵达前率先突入敌方防区,实施前沿侦察与首轮火力压制;二是扮演“持久守望者”,利用其优异的续航能力,在关键空域持续巡航,伺机发起精准打击。
14. 这两种角色使其成为有人机群不可或缺的战略搭档,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能起到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现代战争早已告别单一平台单打独斗的局面,体系化协同才是制胜关键。攻击-11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其强大的体系融入能力。
![]()
15. 它可通过高速数据链与预警机、卫星导航系统及地面指挥中心实时联通,构建起一张动态更新的战场感知网。在实战中,它可以受控于歼-20飞行员的战术指令前出探路,将获取的目标坐标即时传回后方,引导歼-16D实施电磁干扰或远程火力覆盖。
16. 此类人机协同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打击效率,还有效降低了有人机组面临的战场风险。有分析称其为“暗夜中的利刃”,这一比喻恰如其分——无声接近、突然出击,令对手难以防范。
![]()
17. 无论是纳卡地区的无人机对决,还是俄乌战场上的察打一体应用,都已充分验证无人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而攻击-11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推动我军向智能化、集群化、网络化的作战范式迈进。
18. 它不再只是孤立的武器单元,而是牵引整个空军从“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型的重要支点。更重要的是,它的潜力并不仅限于陆基空域,在海上方向同样拥有广阔前景。
![]()
19.
![]()
20. 攻击11的多维拓展
21.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11的应用范畴并不局限于空军部队。其舰载衍生型号——攻击-21,已在近年的重大阅兵活动中公开亮相,显示出明确的海基部署意图。
22.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航母编队与两栖攻击舰有望搭载此类隐身无人作战平台,进一步强化海空一体联合作战能力。对于海军而言,舰载无人机的价值尤为突出。
![]()
23. 相较于传统舰载有人机受限于飞行员耐力、航程与挂载能力,攻击-21凭借隐身外形与长航时优势,可延伸航母战斗群的感知边界与打击纵深。
24. 在“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框架下,它可在相对安全的距离外对海上移动目标实施隐蔽打击,例如配合歼-15或歼-35执行舰队护航、登陆支援或反舰突击等任务。
![]()
25. 实际上,攻击-11/21的上舰不仅是装备层面的技术突破,更代表着作战理念的深层演进。它为海军远洋行动提供了一种灵活、隐蔽且可持续的作战选项,有可能重塑西太平洋等敏感海域的力量对比格局。
26. 特别是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中,隐身无人机的常态化部署将极大增强我方在复杂电磁条件下的态势掌控力与快速反应能力。
![]()
27. 当然,任何先进武器只有深度整合进作战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最大效能。而这正是攻击-11最具战略意义的部分。
28. 其真正强大之处,并非仅体现在飞行性能或隐身指标上,而在于它作为空中智能节点,能够无缝接入全域联合作战网络。现代战争讲求“发现即摧毁”,其背后支撑的是情报采集、指挥决策与火力投送的高度同步。
![]()
29. 攻击-11可通过加密数据链与其他无人机、有人战机、预警卫星及岸基指挥所实现实时交互,形成覆盖陆海空天的立体信息流。
30. 展望未来可能的集群作战场景,多架攻击-11可在统一调度下自主分工,执行协同搜索、电子诱骗或饱和攻击任务。
![]()
31. 它们既能分散布势,规避集中毁伤风险,又能聚合信息,生成全局战场认知优势。这种“分布式杀伤”与“集中式决策”相结合的作战模式,正是全球军事强国竞相追逐的前沿方向。
32. 攻击-11的诞生,彰显了中国在高端无人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它没有沿袭西方主流设计思路,而是立足本国战略环境,选择了一条隐身突防与精确打击并重的发展路径。
33. 这一抉择既体现了技术自信,也反映出对下一代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今天的无人机,早已不是战场配角,而是逐步成长为影响战役进程的核心作战力量之一。
34. 攻击-11的正式服役,既是献给人民空军76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迈向智能化、体系化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35. 它与歼-20、歼-16D共同构成的新型空中编队,生动诠释了“人机协同、信息主导、全域联动”的现代化空战图景。从技术突破到战术革新,从空军基地到远洋舰艇,攻击-11的身影正悄然重塑战场规则,引领人民空军向更高层次的智能作战体系加速演进。
36. 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军事变革,往往源于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攻击-11及其代表的无人作战体系,正是这场变革的缩影。
37. 随着更多具备自主决策、智能组网能力的新一代装备陆续列装,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更加敏捷、弹性与高效的国防体系逐步成型。
38. 主要信源
39. 空军主题微电影《梦远》预告片发布!——澎湃新闻 空军成立76周年主题微电影《梦远》预告片发布——2025-11-10 16:39:16来源:人民空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