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谁能料到,曾经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的古镇。
如今走在石板街上,半天不见几个身影,沿街店铺纷纷贴出“旺铺转让”告示。
动辄数十亿真金白银投入,转眼间化为泡影,血本无归。
这场轰轰烈烈的古镇文旅盛宴戛然而止,落幕之际既荒诞又令人唏嘘!
![]()
桃花源古镇一角
曾经的文旅神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庄与乌镇率先出圈,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意栖居地。
脚踩青石小路发出咯吱声响,小桥横跨流水,明清老宅静静伫立,原住民在河边淘米洗菜,炊烟袅袅升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那时去一趟古镇,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逃离,是从钢筋水泥中短暂抽离的治愈之旅。
![]()
一碗热腾腾的手工馄饨下肚,听白发老人讲一段尘封往事,挑一两件匠人亲手制作的小物带回,回家后还能回味许久。
当周庄一年旅游收入突破1.1亿元的消息传开,全国各地瞬间沸腾。
“别人能挣大钱,我们凭什么不行?”
![]()
2016年住建部提出打造特色小镇计划,这股热潮迅速升级为席卷全国的建设狂潮。
无论是否有历史积淀或文化脉络,各地纷纷上马“古镇项目”,仿佛只要盖几排仿古房就能复制成功。
湖南常德豪掷50亿元兴建桃花源古镇,宣称要还原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张家界投资25亿元推出大庸古城,标榜为“张家界文旅新高地”;济南耗资40亿元建造宋风古城,更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工程。
![]()
根据住建部统计,当时全国已开发或正在筹建的古城镇超过2800座,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拥有至少两处。
建古镇俨然成了一场攀比竞赛——你投20亿,我就砸30亿,谁都想抢占风口分一杯羹。
刚开业时的确热闹非凡!
![]()
桃花源古镇2017年国庆单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大庸古城试运营期间人流如织,入口排队长达数百米;不少新兴小镇凭借“网红打卡地”标签吸引大批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街头一度水泄不通。
商户争抢商铺名额,转让费炒至几十万元;投资者连夜签约认购店面,坚信只要占位就能坐等收益;地方政府也喜笑颜开,视其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无人质疑这份繁荣能否长久维持。
可谁曾想到,这份喧嚣不过昙花一现,很快便冷清得如同废墟。
![]()
千镇一面 + 炒房套路
如今走进任何一座新建古镇,是否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许多游客坦言:接连去了三个省份的古镇,竟感觉像原地踏步。
统一标配的青砖灰瓦、满树红灯笼、雷同的石板街道,连店铺装修风格都如出一辙。
![]()
左手边是“爆款臭豆腐”,右手边是“秘制烤鱿鱼”,前方排着长队买“竹筒奶茶”,拐角处摆满“义乌批发款手串”“十元三把油纸伞”,再竖一块“我在XX很想你”的拍照墙,一套模板走天下!
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约九成受访者认为当前多数古镇高度雷同,几乎难以分辨彼此。
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便是典型代表,借《白鹿原》影视热度仓促上马,除了一堆仿古建筑外毫无特色,所售商品在西安回民街随处可见,仅运营四年便被迫拆除。
![]()
成都龙潭水乡更是尴尬至极,如今商家数量远超游客,村民望着空荡街道索性开荒种菜,“水乡风貌”硬生生变成了“农家菜园”。
这些所谓的“文化古镇”根本不深挖本地文脉,纯粹是在蹭热点捞快钱。
大唐司马城打着刘禹锡的文化旗号,内部却连一个诗词主题展馆都没有,满目皆是服装店和饰品摊位;
桃花源古镇借用陶渊明IP宣传“采菊东篱下”的意境,实际却主打别墅销售和商品房开发,园内鲜见真花实景,连象征性的桃花林都是塑料制品。
![]()
没有灵魂支撑的仿古建筑群,体验一次便足够,又有谁愿意花钱花时间再来第二次?
人们奔赴古镇,追求的正是那份真实的人间烟火与地域风情。
而今天的所谓“古镇”,原住民早已搬迁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商铺与刻意布置的打卡点。
![]()
夜晚灯光秀喧闹刺眼,民俗演出敷衍了事,“非遗展示区”仅陈列几件旧物件且无讲解说明;所谓的“地方特色小吃”,在家门口夜市就能买到,价格还不到古镇的一半。
最令游客反感的是“价格刺客”现象!
周庄两碗冰粉售价高达179元,桃花源古镇180元门票包含的所谓“桃花林”竟是塑料假花;一把标价280元的油纸伞,义乌进货成本仅10元左右;标称600元的手串,原料成本不过三四十元。
![]()
有游客愤懑吐槽:“花了好几百门票钱,结果逛了个高价夜市,这笔账算得太亏!”
更有甚者设置强制消费门槛,不购物就遭冷眼相待,这种赤裸裸只为敛财的操作,只会加速游客流失。
张家界大庸古城甚至连门票都不敢收了,但依旧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游客心里清楚得很,缺乏诚意的商业化运作,哪怕免费开放也不值得驻足。
![]()
批量倒闭的代价
损失50亿元的并非只有桃花源古镇。
大庸古城25亿元投资亏损逾5亿元,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重庆淮远古镇闲置五年,开发商破产失联;益阳江南古城规划占地3500亩,实际建成不足300亩,其余土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上百个古镇项目处于停摆或半关闭状态,累计浪费资金超百亿元。
这一笔笔沉没成本背后,藏着无数普通人的血泪故事。
桃花源古镇有村民为创业贷款40多万元购买商铺,最终因客流稀少无法经营,只能贴出“旺铺转让”告示,连月供都无力偿还;返乡青年租下门店投入十几万元装修,开业数月便被迫关门,含泪退出市场。
![]()
对地方政府而言,这些失败项目还留下了沉重债务负担。
部分城市依靠财政担保融资推进项目建设,如今项目烂尾,债务却需由全体市民共同承担。
原本可用于修建学校、改善医疗、提升基础设施的公共资金,却被挥霍在一座座无人问津的“空心古镇”上,实在令人痛心。
总结
这些古镇项目的集体溃败绝非偶然。
盲目跟风的粗放式开发,重地产轻文化的功利导向,以及严重同质化的运营模式,终究难逃市场的无情淘汰。
真正的古镇之所以能够长久吸引游客,靠的是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而非推土机推出来的仿古外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