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被疼爱的女儿,只能用钱一次次地换取父母的爱。
文/cicy
1.
我的大姐姐,结婚好几年了,育有一个女儿,嫁到离娘家两百公里的隔壁市,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看望我爸妈。
大姐姐这些年好像一直在“奉献”,小时候照顾我和弟弟,长大了还给我和弟弟零花钱用,她没读多少书,中专毕业后进了厂,每个月的工资都往家里打,冬天的时候,她的手长满了冻疮都舍不得买支药膏。
但对爸妈和我们,却格外大方,爸妈的手机坏了也是她买,虽然爸妈嘴上说着我们转钱给你吧,她总是摆手不要,爸妈的衣服、鞋子、日用品都是她买回来的。
工作后几年,她几乎没存什么钱,都花到了娘家上。
结婚后更是如此,逢年过节她带着姐夫和侄儿回娘家更是大包小包的往家拎东西回来,去年我爸做了个小手术,她听说了当即转了5000元,带了不少补品回来,这些年,她回娘家一次,就付出一次。
今年端午节,她只给家里带回来一盒粽子,也没给钱给爸妈,我知道她失业了,现在在家带娃,顺便网上做点小手工赚点零花钱,不用想,家里经济已经非常拮据了。
我妈表面上什么都没说,却在大姐姐回家后在家里嘀咕着,光送了粽子,一点钱都没有,养女儿真是没用。
那一刻,我都替大姐姐感到不值,她这些年为家里的付出在这一刻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小时候觉得娘家是永远的退路,不用计较太多,长大了才发现,这条路也需要用“实在”来维护,而最直接的实在,就是钱。
父母表面上关心大姐姐过节回不回家,一口一个我想你们了,很记挂你们,什么肉麻的话都往外说,实则是期待大姐姐带礼物和红包回来,逢年过节就等着收礼物转账,如果没有,迎接她的就是一张臭脸。
我虽然还没结婚,但待遇也差不多如此,工作后不给爸妈补贴,不打钱不买东西就要被说,他们觉得养育我们这么多年,现在应该是他们收到回报的时候了。
2.
腊月廿八,甜甜和老公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最后一箱橙子挤进去时,老公叹了句:“这哪是回娘家,分明是给高速路拉货。”
这话扎心,却道尽了多少已婚子女的无奈——回娘家的路,早被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酿成了用钱铺就的牵挂。
去年春节,为了给爸妈换台新冰箱,他们两口子提前两个月就开始攒钱。旧冰箱用了十年,制冷效果越来越差,每次视频都能看到妈妈把剩菜反复加热。
可当她们把冰箱送到家,爸爸嘴上说着“浪费钱”,手里却攥着说明书翻来覆去地看,晚上偷偷拉着甜甜老公,请教怎么调温。那天晚饭,妈妈做了一桌子硬菜,炖排骨里的红枣比平时多了一倍,她说:“你们挣钱不容易,可这冰箱,真是解了我的心病。”
身边的闺蜜小雅更是有同感。她远嫁外地,一年就回一次娘家。每次回去,光是给爸妈、爷爷奶奶、三个侄子侄女准备礼物,就得花掉半个月工资。
去年她带了台按摩仪给腰椎不好的爸爸,带了套护肤品给爱美的妈妈,还给孩子们每人包了个大红包。
临走时,妈妈塞给她一筐自己种的青菜,还有攒了半年的土鸡蛋,哽咽着说:“不用买这么多东西,你们平平安安回来,比啥都强。”可小雅知道,这些“浪费钱”的礼物,是她弥补一年缺席的唯一方式。
其实我们都明白,父母要的从不是贵重的礼物,而是那份被记挂的心意。可在现实面前,这份心意总要通过物质来承载。
给爸妈换个新家电,是希望他们生活得舒服些;给晚辈包个红包,是想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姑姑、阿姨的疼爱。那些花出去的钱,就像铺在回娘家路上的鹅卵石,每一块都藏着我们的愧疚与牵挂。
回娘家的路,越走越远,可花钱的底气,藏着的是对父母的亏欠,是对亲情的珍视。那些塞满后备箱的礼物,那些微信里的转账,不是攀比,不是炫耀,而是我们这些“嫁出去的女儿”,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爸妈:就算不在你们身边,我也把你们放在心上。
这条路或许要用钱铺,但铺在路上的,从来都不是冰冷的钞票,而是滚烫的孝心。只要能看到爸妈脸上的笑容,这条路,再“贵”也值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