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孔肯雅病毒中和抗体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202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研究员、高福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Chikungunya virus and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their mechanism of ac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
![]()
这项研究发现并表征了一类能够高效中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强效抗体,并通过高分辨率结构生物学技术(冷冻电镜)揭示了其精确的分子作用机制。
这些中和抗体主要靶向病毒表面E2蛋白上的特定区域。结构分析显示,抗体通过与E2蛋白结合,从空间上阻断了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如MXRAS)的相互作用,从而像“锁”一样防止病毒附着和入侵细胞。
更有趣的是,部分抗体被证实能够通过结合相邻病毒颗粒上的多个E2蛋白,将病毒“交联”起来,使其失去感染能力。这种“空间位阻”和“交联”的双重机制,共同构成了抗体高效中和病毒的强大能力。
![]()
总而言之,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CHIKV感染与免疫机制的理解,也为设计广谱抗体药物和效仿抗体作用模式的精准疫苗提供了关键的结构蓝图和理论依据。
2、流感病毒“复制机器”的分子奥秘
2025年11月4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娄智勇教授、饶子和院士团队联合英国牛津大学Ervin Fodor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 “Coupling of polymerase-nucleoprotein-RNA in an influenza virus mini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 的最新研究成果。
![]()
该研究聚焦于流感病毒核心的复制机器——核糖核蛋白复合物(vRNP),解析了其内部关键组分聚合酶、核蛋白NP和病毒RNA如何精密耦合、协同工作的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形成了广泛相互作用网络:病毒RNA并非线性展开,而是像“骨架”一样,被多个NP单体紧密包裹,形成柔性的核蛋白纤丝。同时,病毒聚合酶(PA、PB1、PB2亚基)则像一台“分子引擎”,特异性结合在vRNP的特定区域,它不仅识别RNA的保守末端以启动复制与转录,更通过其自身结构域与多个NP单体直接接触,从而牢固地锚定在整个复合物上。
![]()
这种紧密的耦合具有关键的生物学功能:它稳定了整个vRNP的结构,确保了聚合酶在长链RNA模板上持续行进而不脱落。更重要的是,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聚合酶功能的调控,例如在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产生全长互补链)和转录(产生 capped mRNA)两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这项研究为理解流感病毒的复制原理及开发靶向该复合物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结构基础。
3、体内CRISPR筛选发现ELOVL5促肺部炎症消退的双重机制
2025年11月4日,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通讯在Immunity & Inflammation发表题为“In vivo AAV9-SB-CRISPR screen identifies fatty acid elongase ELOVL5 as a pro-resolving mediator in lung inflamm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
![]()
这篇文章利用一种先进的体内CRISPR筛选技术,成功发现并验证了脂肪酸延长酶ELOVL5是肺部炎症得以消退的关键促进因子。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筛选平台:他们将用于高效体内递送的AAV9病毒与睡美人(SB)转座子-CRISPR系统结合,构建了一个靶向多种候选基因的sgRNA文库。将该文库导入小鼠体内后,他们诱导急性肺损伤模型,并通过分析炎症消退期肺组织中sgRNA的富集情况,来寻找那些对炎症消退至关重要的基因。
![]()
筛选结果表明,ELOVL5的缺失会显著阻碍炎症的消退。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ELOVL5负责催化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是促消退介质(如Resolvin D5)的前体分子。因此,当ELOVL5功能受损时,体内无法有效产生足够的促消退脂质介质,导致炎症持续无法缓解。
总之,这项研究不仅首次在体内水平上系统性地筛选了炎症消退的关键调控因子,还发现了ELOVL5是一个此前未被重视的、通过脂代谢调控炎症 resolution 过程的关键分子,为治疗急性肺损伤等持续性炎症疾病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4、CryoSeek方法发现并证明“糖原纤维”的存在
2025 年 10 月,颜宁院士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布了题为CryoSeek identification of glycofibrils with diverse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al assemblies的最新研究成果。
![]()
这项研究报道了一种名为“CryoSeek”的新方法,并利用它发现了一类结构多样的生物纤维——糖原纤维。传统认为细胞内的许多纤维结构(如细胞骨架)主要由蛋白质构成。而本研究的关键突破在于,它系统性地鉴定出这些纤维实际上是由蛋白质和聚糖共同组装而成的复合物,即“糖蛋白纤维”。
研究进一步揭示,这类糖原纤维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它们由不同的核心蛋白与化学结构各异的聚糖组合而成,并能进一步组装成形态和力学性能各异的高阶结构。
这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细胞超微结构的认知,表明糖生物学与结构生物学紧密交织。这些糖原纤维很可能在细胞力学支撑、信号传导和细胞间通讯中扮演着此前未知的重要角色。
5、cryo-EM技术测定糖原纤维的绝对手性
2025 年 10 月,颜宁院士团队和胡名旭团队合作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布了题为“Absolute hand determination of glycofibrils from natural sources in cryo-EM”的最新研究成果。
![]()
这篇文章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技术,能够直接测定从天然生物样本中提取的糖原纤维的绝对手性。
传统上,cryo-EM单颗粒分析技术无法直接区分镜像对称的结构。本研究通过分析糖原纤维在冰层中特定的倾斜角度,利用其对成像产生的微小但可测量的反差传递函数(CTF)不对称性,成功推断出这些纤维结构的绝对手性。
这是该方法首次成功应用于结构高度复杂且不均一的天然糖原纤维。这一技术突破至关重要,因为生物大分子的手性直接决定了其生物学功能和相互作用。确定绝对手性能将糖原纤维的高分辨率结构模型准确地置于其真实的细胞环境中,为理解其精确的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五味子活性成分抗代谢性脂肪性肝炎新机制
2025年11月5日,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梁艳研究员团队在Phytomedicine发表了题为“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 and polysaccharides alleviate MASH via ASAH1-mediated regulation of hepatic ceramide homeostasis”的最新研究成果。
![]()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药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中的两种主要活性成分——木脂素和多糖,如何通过调控肝脏中的神经酰胺代谢来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研究发现五味子的木脂素和多糖能够显著抑制肝脏中一种名为酸性神经酰胺酶(ASAH1)的关键酶的活性与表达。ASAH1负责将复杂的神经酰胺分解为鞘氨醇和游离脂肪酸,而神经酰胺是一类具有脂毒性的鞘脂,其异常堆积会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炎症和纤维化,这些都是MASH的关键病理特征。
在MASH模型中,ASAH1的活性异常升高,导致神经酰胺的分解代谢失衡,加剧了其脂毒性。五味子木脂素和多糖通过靶向抑制ASAH1,有效地恢复了肝脏中神经酰胺的稳态,减少了有害神经酰胺的积累,从而减轻了肝脏的脂肪变性、抑制了炎症反应、减缓了肝纤维化的进程。
![]()
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五味子保肝作用的现代药理学机制——即通过ASAH1介导的神经酰胺稳态调控来治疗MASH,也为开发以ASAH1为靶点的新型MASH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思路。
7、全程新辅助治疗重塑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
2025 年 11 月 6 日,重庆医科大学张泽民院士团队在Cancer 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Remodeling of T and endothelial cells during 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in rectal cancer”的最新研究成果。
![]()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全程新辅助治疗(TNT)”过程中其肿瘤微环境的动态演化图谱。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技术,精细追踪了患者从治疗前到化疗、放疗后再至手术前的关键时间节点,重点关注了T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
研究发现TNT治疗能显著重塑肿瘤免疫景观,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LAMB1+ 肿瘤反应性CD8+ T细胞”的亚群在治疗后显著扩增,这群细胞具有强大的抗肿瘤细胞毒性,并与良好的治疗反应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疗效和评估预后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
另一方面,研究还发现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在放疗后发生了一种特殊的“免疫抑制性重塑”。这些细胞会高表达如VEGFA等免疫抑制分子,可能构筑了一个阻碍T细胞功能、导致免疫逃逸的微环境。这一发现为理解放疗的“双刃剑”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即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诱导了不利于免疫攻击的抵抗机制。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TNT疗法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免疫疗法以提升直肠癌治疗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新的靶点。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4687-2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4741-z
3.https://doi.org/10.1007/s44466-025-00013-1
4.https://doi.org/10.1101/2025.09.30.679562
5.https://doi.org/10.1101/2025.09.30.679555
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711325011572
7.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5)00449-0
主编微信
注:添加微信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微信学科讨论群:病毒学群,AI制药群、免疫学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主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