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 3647
重庆市渝鲁地铁站附近,17岁的自闭症男孩罗梓豪举起右手敬礼、左手摆臂,来回踢着不标准的正步。
周围人来人往,梓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低头看着地砖,大步踢着腿,脸上是满足的笑。
这是父亲罗永华镜头里,父子俩摆摊的日常。
摆摊7年,有不少媒体和博主来拍他们,讲述这个单亲爸爸抚养自闭症儿子的故事。
艰难谋生、坚强伟大,是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但罗永华极力否认这些标签,他不认为自己是伟大的父亲,他会抱怨会心急,觉得男人带儿子丢人,有时在公共场合感到尴尬。
然而,他从不是一个被生活压垮、等待施舍的人。他有自己的“骨气”和“英雄梦”,他靠着这些支撑自己笑对生活。
文 | Kido
编辑 | Zoey_hmm
图 | 受访者
![]()
不是清高,只是想留一点骨气
罗永华今年44岁了,但他自嘲“思想有点幼稚”,经常会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伟大”父亲。他爱看金庸、喜欢孙悟空、迷恋古惑仔港剧,从小就有个“英雄梦”。
他的“江湖”,在重庆街头小小的玉米饼摊位上。
2018年开始摆摊后,罗永华的生活被分成了两部分:上午带梓豪去做康复,或者自己在家给儿子熬调养粥;下午两点准时出门,去抢占摆摊的好位置——晚了就抢不到了。
他的玉米饼不加香精,由玉米磨浆制成。由于成本低,利润还算可观,但收入极不稳定,有时一天能卖三四百,有时只有一百多。
这点收入,对于一个背负着自建房债务、还要带孩子康复干预的父亲来说,远远不够。
网络给了他另一个可能。2020年,因为“空虚烦躁”,罗永华开始发视频分享带孩子的日常。意外走红后,很多博主和媒体来拍他,也有公司想和他签约、由专业团队运营。
但他不想用“卖惨”的方式挣钱——事实上,长期以来,他并不知道如何将流量变现。
常常有人看到视频,专程过来想多买一些玉米饼,他却不让,直接把收款码收起来。
![]()
罗永华(右)和儿子罗梓豪(左)在摆摊
罗永华还一度不肯办低保,“自己能挣钱,吃什么低保?”。直到疫情连续亏本,负债累累,他才“低头”。但他一直在想,等自己当了大网红,卖货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低保。
曾有一个陌生男人加上他微信,直接转了2000块钱。罗永华立刻退了回去,谢谢他的心意,但自己从小有英雄梦,不想这样。
对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说:“是我该谢谢你,你让我看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我看到这句话马上就哭了。”罗永华放慢了语速,“在90%人的眼里,2000块钱肯定比这句话意义大,但我想留一点骨气。”
带着在街头谋生的“骨气”,他警惕地看待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运营团队”。
他很清楚,网络上很多爆火的视频来自运营,他也知道自己如果卖卖惨,流量会更好。但他依旧拒绝了所有邀请,怕“迟早会翻车”。
“我不是清高,我就是想让大家关注这个群体。”也许是意识到摆摊的收入终究有限,他决定“蹭自己的流量”。
最近,罗永华开通了直播带货功能,虽然还不太熟练,但他也学着多开直播,提高活跃度,为账号增加流量。
罗永华反复强调,他不是不爱钱,相反他特别喜欢钱,但他要“取之有道”。如今,他在直播里佛系带货,“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
他想多赚钱,带着梓豪好好干预,有余力的话,他还想多做公益,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
“我一个男人,又当爸又当妈”
罗永华的“骨气”不仅在网络上,也贯穿在他“又当爸又当妈”的现实里。
梓豪三岁时还不会讲话,只会叫“爸爸”,和他说话也不回应。一个偶然的饭局,朋友提到自己孩子“怀疑是自闭症”,罗永华才猛然惊醒,带儿子去医院检查。
![]()
确诊后,梓豪成了罗永华生活的全部重心,也是最大挑战。梓豪有“蝴蝶手”,喜欢“傻笑”。会狂笑不止,“口水都笑出来了”,甚至凌晨两三点钟不睡觉还在笑,笑得罗永华心里发毛却也束手无策。
罗永华用了最“土”的办法:梓豪眼神不看人,他每天睡觉前逼着儿子直视他眼睛讲话。
梓豪喜欢玩水,看见车过来了也不会躲。为了教他了解什么是危险,给他看车祸“血流”的视频,带他去农村的坟墓,告诉他水里有“水鬼”。
“说实话,一个男人干这些真的不像个男人了。”他有些自嘲。但被问及难道真男人就不能细心爱护孩子时,他又立刻反驳。
这种矛盾,也体现在他和梓豪的亲密上。
街上摆摊时,梓豪会突然不顾一切地使劲抱着爸爸。罗永华坦言,在大街上被儿子抱着,他会觉得尴尬。面对已经比他高出一截的儿子,他显得有点无奈,“他力气大得很,说抱就抱得紧。”
![]()
但他深知这份依赖有多重要,罗永华笑着说,“他不依赖我就依赖谁嘛。”
现在,梓豪学会了远离危险,但罗永华仍然发愁——梓豪喜欢乱跑。小摊是个灵活的生计,却也常常面临危险,有时他稍微不注意,儿子就不见了。
有一次他正在摆摊,梓豪跑丢了,他找到时,儿子正在捡垃圾。他也曾心急打过儿子,但打完“自己也烦躁了”。有时他又会突然闹脾气,罗永华就只能早早收摊回家。
尽管挑战重重,但在罗永华的拉扯下,梓豪展现出了惊人的进步。
自理能力挺好:梓豪会熟练地自己洗澡、穿衣、刷牙,还会洗碗;
运动能力也不错:梓豪骑自行车骑得好,打篮球还可以连续投进60个;
模仿能力也很强:大概是每天在摊位前耳濡目染,他会用漏斗把玉米浆滴进机器,并适时给玉米饼翻面。
更重要的是,梓豪能感受到爱,并回报爱。有一次,很少生病的罗永华感冒了。高烧不退,坐在病床上时,他突然很害怕:如果自己走了,梓豪怎么办。
这时,梓豪走过来,自然地帮爸爸脱了鞋,然后拍了拍枕头,意思是让他躺下休息。那一刻,罗永华有些鼻酸,“这儿子还是没有白养嘛”。
经常会有网友问到梓豪的母亲,但这个家庭,对“妈妈”二字有着难言的痛。
梓豪1岁时,父母便离婚了。后来梓豪生母组建了新家庭,只打电话问过孩子两三次。罗永华曾提出给钱让对方带孩子,被拒绝了。
有一次,梓豪看到表弟叫妈妈,他也跟着管表姨叫“妈妈”。罗永华听到就流泪了,只能告诉儿子,“妈妈在福建……只有爸爸要你。”
![]()
弃不得
“我一个人,我能怎么办?”面对自闭症这个难题,罗永华用尽了一切能想到的“武器”,不管它们是否科学。
这些年,罗永华走了很多弯路。他曾把梓豪送到一个“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想让儿子跟正常孩子在一起玩,让教官管教一下,结果儿子“被教官打得很惨”。
![]()
梓豪小时候
他还带着儿子去过北京、西藏、贵州……求医的足迹遍布全国。一路上他做零工,挣了钱就拿去给儿子康复,期待着一个奇迹。“反正这里弄弄,那里弄弄,总有一个方法会有效,总比不弄好吧?”
针灸、按摩、点刺……科学康复、神奇疗法、玄学迷信,罗永华试过各种办法,但梓豪没有进步,罗永华甚至觉得不如自己带着效果好。
和父母关系破裂后,他曾和梓豪在集装箱搭建的屋子里住了两三年,期间借钱建了房子。
而他之所以下定决心,除了给自己和儿子“留后路”外,更是为了逃离原生家庭,给儿子一个舒适的环境。
梓豪确诊后,梓豪的爷爷一直让罗永华放弃孩子,重新找个老婆生活。住在老家,父子俩几乎每天都会为此起争执,梓豪一听到吵架声就会捂起耳朵。
罗永华明白,在那种环境下,儿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如果我听他的,把我儿子放弃了,我心里面怎么过得去?我父亲是那种人,我不是那种人。”
![]()
神奇的是,去年搬出老家,住进自建房后,那个曾经“白天笑到晚上”的梓豪,真的好多了。
如今,罗永华的目标很明确:一边继续摆摊,一边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尽快还清债务。
罗永华坦言,他希望儿子走在他前面,甚至动过“带他一起走”的念头——在那次高烧时,他的忧虑尤为强烈。罗永华试着问过儿子,而梓豪的回答,给了他新的支撑。
“你想死想活?”
“想活。”
罗永华做到了他社交媒体账号的id“弃不得”三个字,独自带梓豪的这些年,他给了梓豪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生活——虽然买不起贵衣服,但很多网友都夸他总把梓豪收拾得干净熨帖。
就像他的社交媒体主页所写的:本人可歌可叹,不可悲不可泣更不可怜!如今,这位“倔强父亲”,在重庆街头的玉米饼摊上,努力靠近他的“英雄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
有任何问题点击“阅读原文”咨询“AI顾问”——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专业又懂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