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对话世界,连接未来”的办学理念,助力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拓视野、积蓄创新动能。
11 月 2 日,上海金瑞学校高中部 30 名学子走进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在院士领航、实践浸润中,完成了一场关于AI的“思想碰撞+能力升级”双重成长之旅,更在青春的学术图谱上,烙下了“面向未来学习”的深刻印记。
![]()
院士领航:
当 “AI 第一性原理” 重构学习思维
“郭院士把达尔文进化、薛定谔负熵理论和AI 放在一起讲时,我突然明白,高中物理的熵增定律、生物的进化论,原来能和人工智能产生这么奇妙的化学反应!”高二(1)班的李同学在笔记本上,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用箭头连成了一张思维网”。
![]()
![]()
![]()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教授以“人工智能的第一性原理”为引,从生命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的交叉维度,拆解智能的本质。这种“打破学科边界”的思维方式,让高一的李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新规划:“原来学物理、学生物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在为理解未来科技打地基!”
这场讲座不仅是 AI 启蒙,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学科融合、深度探究”的学习种子——这与金瑞“4S课程”中“人文科学(Speech on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的培养逻辑高度契合,让“对话世界前沿” 的视野,转化为高中阶段 “主动串联知识、探索本质”的学习动力。
实践浸润:
在 “AI 沙盒” 里预演未来科研
“当我在 AI 教育沙盒里看着一个个生动的AI人物鲜活地生活在AI小镇时,我突然理解了科研不是遥不可及——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 高一班的戴同学在实践后,埋下了科研探索的种子。
![]()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王若愚博士解析 “大模型的前世今生” 时,现场演示的 “AI 能力代际对比”,让同学们对计算机学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我打算从现在开始,把高中信息课的知识往深度学习方向拓展,争取未来能在大学参与真正的 AI 科研项目!”
从 “理论认知” 到 “动手创造”,学生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到技术探索者” 的角色转变。这正是金瑞“4S 课程”中“实践素养(Social Practice)” 的核心价值——让高中阶段的实践经历,成为未来学术研究、职业发展的“预演场”,帮助学生在大学乃至更长远的学习中,具备“上手快、探索深” 的核心竞争力。
课程赋能:
以 “世界视野” 铺就长远学习之路
作为高中部 “4S 课程” 的标杆实践项目,本次港科大上海中心的AI创新课程为学生的“长期学习路径”注入了三大动能:
1. 学科深耕的方向感
“以前觉得未来学什么很模糊,听完郭院士的讲座,我想在高中阶段主攻物理和计算机,未来申请大学时,就可以往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方向走!”同学们已经纷纷开始规划自己的“学科深耕地图”。这种清晰的方向感,让高中学习从“被动应试”变成“主动奔赴”。
2. 科研意识的启蒙力
港科大上海中心的“进阶课程介绍”环节,谷珊老师展示的“AI 创新课题库”,让学生们第一次知道 “高中生也能参与前沿课题研究”。“原来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就尝试用AI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比如设计一个校园智能管理系统!”这种科研意识的启蒙,将推动他们在高中阶段就开启“学术探索”的旅程。
3. 全球竞争力的积淀
在“沪港教育合作”的前沿场景中,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世界级学术资源的开放度”。“港科大的教授会和高中生平等讨论问题,这种学术氛围让我对未来的大学学习充满期待!”这种体验,正让金瑞学子在“对话世界”的过程中,悄然积淀起“参与全球学术对话、对接国际前沿资源”的竞争力。
“金瑞的4S课程,就是要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学生连接未来学习的纽带。”从港科大上海中心的AI课堂,到金瑞高中部的“4S 课程体系”,学校始终以“办学理念+ 课程创新”为双翼,让“对话世界”的视野转化为“终身学习”的能力,让“连接未来” 的志向落地为“步步为营”的学习规划。
正如一名学生在活动感言中写道:“这场 AI 探索之旅,让我明白未来不是等来的,而是从今天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实践中生长出来的。” 而这,正是上海金瑞学校 “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生动写照 —— 以全球视野为灯,以创新实践为舟,载着金瑞学子驶向属于他们的“未来学术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