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重庆警方将沈伯洋列为全球追逃对象。
根据新华社11月10日援引的通报,通缉理由涉及沈伯洋涉嫌参与及煽动跨境有组织犯罪活动,其行为被指“危害区域安全与稳定”。
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普通人早就心惊胆战了,可沈伯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
他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收敛或反省,反而迅速召集了一场高调记者会。镜头前,他面色平静,语气却异常强硬,对着大陆方向抛出了一段话。
他声称大陆方面“缺乏确凿证据”,强调“台湾和中国互不隶属”,并在结尾掷地有声地警告“不要以罗织罪名的方式,把手伸到台湾来”。
这番话,充满了对抗的锋芒。
![]()
而这场戏的另一位关键观众——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据台媒报道,赖清德在私下场合对沈伯洋的这番表态表达了“赞赏”,甚至流露出“十分得意”的神情。
这种“得意”,并非简单的隔岸观火,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默契。
赖清德及其所属的政治力量,长期以来在两岸关系上持特定立场,沈伯洋这番直接对抗大陆的激烈言辞,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火力支撑点”和宣传素材。
![]()
在赖清德看来,这或许能转移其内部执政压力的视线,甚至企图借此凝聚部分民意。
近年来,两岸关系持续陷入僵局,民间交流虽在基层维持着一定温度,但政治层面的互信已跌至谷底。
大陆方面反复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并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
重庆警方的通缉令,在国际法层面赋予了此事更强的严肃性。而沈伯洋和赖清德的此番互动,无异于在已经绷紧的弦上又用力拨动了一下,发出的声音刺耳且充满风险。
岛内一些分析也指出,这种“硬碰硬”的舆论操作,短期内或许能吸引眼球,但从长远看,对台湾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无疑埋下了更多隐患。
沈伯洋所谓“大陆没有证据”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话术。大陆警方通缉令的发布,有其相对严格的审核程序,通常需要初步的证据支持。
![]()
他轻描淡写地否定大陆执法机构的程序正义,实质上是在挑战一个中国的国际秩序,而这种挑战对他所声称要维护的“台湾国际空间”而言,恐怕是南辕北辙。
更关键的是他那句“台湾和中国互不隶属”,这已经触碰了中国法律和政策明确划出的红线。这种言论的实质,是将两岸同胞推向更深的对立面,是在用政治口号绑架台湾民众的福祉。
而赖清德的“得意”,则更显露出一种政治上的短视和投机。
![]()
他将一个涉及法律和区域安全的严肃事件,简单地工具化,视为对内进行政治动员的契机。这种“得意”,暴露出的或许不是智慧,而是一种对复杂局势的误判和对台湾长远未来的冷漠。
他似乎认为,只要声音足够大、姿态足够强硬,就能赢得掌声。
但他可能忽略了,在两岸关系的大棋局上,这种挑衅性的言行,非但不能为台湾换来任何实质性的国际空间或安全保障,反而会不断压缩理性对话与和平共存的可能性,最终让台湾民众承担所有的代价。
![]()
虽然在岛内特定的政治生态下,这种极端言论可能会有其市场,甚至能暂时煽动起某些情绪。但情绪代替不了现实,口号填不饱肚子。
真正的政治担当,在于敢于面对现实困境,寻求务实解方,而不是一味地煽风点火,把民众当成实现个人或党派政治野心的筹码。
因为那些希望和平、期待交流、渴望过安稳日子的两岸普通民众的心声。他们的利益,才应该是衡量一切政治动作的最高标准。
![]()
归根结底,台湾的未来系于祖国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民族复兴。任何逆此潮流而动的言行,无论包装得多么动听,姿态显得多么“勇敢”,最终都将在历史和人民的审判面前露出原形。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理性的声音能够超越极端的喧嚣,对话的诚意能够取代无谓的指责,共同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寻找一条真正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