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西大凌河畔的文化沃土上,凌源影调戏这颗艺术明珠历经百年沉淀,完成了从皮影戏影窗后到舞台聚光灯下的华丽蜕变。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稀有剧种,它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曲融合坚守与创新、扎根人民与拥抱时代的动人乐章。凌源影调戏剧团成立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深耕创作,立足牛河梁红山文化根基,在剧目创排、惠民演出与传承发展中多点发力,让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
精品立团,剧目创排硕果盈枝
艺术创作是剧团的立身之本,凌源影调戏剧团集中优势力量,深耕剧目打磨,实现了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历史题材剧目《履霜记》斩获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辽宁省第十八届群星奖等多项荣誉,还入选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现代题材作品《喜上加喜》以精炼剧情斩获辽宁省第三届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奖项;大型剧目《百合芬芳》获评辽宁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乡村振兴题材剧《“梨”不开》在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展演中收获满堂喝彩。
红色题材与主题创作同样亮眼,《刘胡兰》进校园展演60余场,成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廉政主题剧《吃“余”》亮相全省廉洁文化文艺作品展演,传递清风正气;《光明行》在辽宁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中展现独特魅力。这些剧目在保留影调戏传统唱腔与表演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时代元素,在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升级,既贴合当代观众审美,更彰显了剧团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凭借过硬的艺术质量,凌源影调戏两次迎来上级部门的调研指导,十余部精品剧目斩获国省大奖,多次获得国省媒体宣传报道。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的舞台,更让这一百年剧种声名远播,为其纳入国家濒危剧种保护、冲击“天下第一团”美誉奠定了坚实基础。
![]()
惠民演出,文化之花遍开城乡
扎根群众土壤,方能永葆艺术活力。凌源影调戏剧团始终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服务基层、惠及群众作为核心使命,积极响应“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文化进社区”等惠民工程。剧团年均完成各类演出300余场,足迹遍布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多地的乡镇街道与中小学校,累计惠及观众数万人次。
一场场精彩演出不仅为基层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更让凌源影调戏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不断夯实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力。作为辽宁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剧团通过常态化惠民演出,既丰富了地区文化生活,更有效提升了凌源乃至辽宁的文化知名度与软实力。
![]()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行稳致远
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人,核心在魂。凌源影调戏剧团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师带徒传承、专业技能培训、邀请名家指导、与高校院团共建“产学研”基地等多元方式,着力培养中青年演员与演奏员,构建起老中青衔接有序的人才队伍,为剧团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艺术研究方面,剧团同步推进影调戏唱腔、表演技法、历史沿革的系统梳理与深度研究,将理论探讨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为剧目创排与艺术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同时,守住文化根脉。
![]()
展望未来,古韵新声再谱华章
从民间皮影到成熟剧种,从地方小戏到国之瑰宝,凌源影调戏剧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扎根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史。凌源影调戏剧团团长陈国强表示,剧团将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坚守艺术本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持续挖掘整理传统艺术精华,守护文化根脉;另一方面聚焦时代主题,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拓展演出市场。
相信在坚守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凌源影调戏这一艺术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让百年古韵穿越时空,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奏响嘹亮新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