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书院制”…… 高校招生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愈发多样,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从来不是概念有多新颖,而是这些模式能否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长。
而梳理当下高校的培养实践可见,部分院校的“本硕博贯通”仍停留在简化升学的层面,学生虽能提前锁定学位,却缺乏贯穿始终的科研浸润;一些微专业课程设计零散,与主修专业衔接不足,沦为噱头。这些现象恰恰印证了真正有价值的培养模式,应当让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都能获得匹配需求的资源与引导,而非被动接受标准化方案。
![]()
在众多高校的探索中,苏州大学凭借对落地性格外重视的分层培养实践,吸引了众多关注。苏大这一培养体系的核心逻辑在于,让不同志向、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量身定做”的成长路径。
苏大的实践从拔尖人才的精准培养起步,针对志在基础研究的学生,依托省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开设汉语言文学、化学、药学三个拔尖创新班,采用八年一贯制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单独编班并制定独立课程体系,前3年完成本科课程,第4年进入过渡阶段,考核合格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
更关键的是,这些班级并非简单的升学直通车:药学拔尖创新班由院士领衔的高层次导师组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入学即进入国内顶级课题组;化学拔尖创新班推行“小班化教学、小组别研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度参与科研项目;汉语言文学拔尖创新班还组织学生参与国(境)外游学和学术研讨会,全方位锤炼科研能力。
![]()
而对于那些不满足于单一拔尖班或希望灵活调整成长路径的学生,苏州大学试点学院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提供了更具弹性的选择。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作为国家试点学院,其探索的“重引领、强导师、全贯通”体系打破了固定遴选时间,每学期都开通进入与退出通道,让学生可根据科研兴趣和适应情况自主选择培养跑道。
课程层面,成功打通25门本硕博贯通课程,学生可自主调整学习节奏,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分要求即可,既节约时间,又夯实了科研基础。这种能进能出的动态机制,避免了学生因早期选择失误陷入被动,充分保障了成长的自主性。
![]()
这种分层设计不仅停留在课程和制度层面,更延伸到了实践能力的锻造上,让学生所学能真正对接未来需求。从大一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能进入医院见习,比传统培养模式提前两年接触临床场景,为职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土木工程、新能源等专业学生则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直接参与地铁隧道建设、光伏技术研发等真实任务,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苏大还通过“就业市集”等举措,一年组织36场招聘会,新增近万个岗位,2024届本科生就业率达85.63%,这些数据背后,正是实践导向培养模式的直接成效。
![]()
苏州大学的分层培养有效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发展通道,既为拔尖学生铺设了“院士引路、直达前沿”的科研快车道,也为普通学生预留了全面发展的成长空间,每一项设计都紧扣让学生学到真东西的核心——这样的培养模式,或许正是考生最值得看重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