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在这里,我们会和你分享摄影师的故事。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让你感受到他们对摄影的热忱,感受摄影的力量。此外,我们也会尽我们所能,邀请其中一些著名摄影师来人大与大家面对面地交流。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摄影师储卫民。他在大学期间的德国交流经历中首次感受到摄影的魅力。那次风雪中的徒步经历激发了他对摄影的热爱,成为他探索极地与山川的起点。后来储卫民成为了一名银行软件工程师,内心却仍向往冰川大山,经过三年深思熟虑后,他全身心投入摄影事业。
今天的“百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Thomas看看世界(储卫民)
![]()
摄影师、环球旅行家
大疆、哈苏、华为、索尼等品牌样片摄影师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大疆天空之城摄影大赛等大赛评委
全平台累计超过500万关注者
2025 入选首批国家青年文化英才
2025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2024 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类)
2024 哈苏大师赛 风光类大奖
2023 大理国际影会亚洲先锋摄影师年度提名奖
2023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亚洲荣誉奖
2020-2024 微博最具影响力摄影博主
2019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
2019 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向往远方,于是踏上了路
Q.您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曾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放弃稳定的IT工作,全职投身摄影?这段理工科背景对您的摄影创作产生了哪些独特影响?
A.工作几年后,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喜欢每天机械重复的生活,于是萌生了想趁年轻去尝试不同可能性的念头。2015年,我开始认真规划转型之路,一边在业余时间经营自媒体、提升摄影技巧,一边积累实践经验。三年后,准备充分的我正式辞职,成为了一名全职摄影师。理工科的学习背景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方式与内容取向。我习惯用逻辑和系统化的方式去讲述摄影知识,因此许多观众觉得我的讲解条理清晰、容易理解。同时,我的选题中也常涉及基建、房地产、新能源等行业主题,这些都与我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关注点密切相关。
![]()
摄影 储卫民
从自然风光摄影出发
Q.您早期的作品以自然风光为主,在探索自然风光摄影的过程中,您认为最触动您的瞬间是什么?自然摄影如何塑造了您观察世界的方式?
A.自然风光摄影让我走进了截然不同的地貌与气候环境,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的心境得到了锤炼。风光创作往往伴随着跋山涉水、露宿等待等艰辛,这个过程既是对体力与耐心的考验,也是对内心热爱的验证。在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从多维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既能以广角的视野感受宏大与辽阔,也能以长焦的细腻捕捉局部的美感。这种观察方式延伸到了我后续的人文摄影之中。
![]()
摄影 储卫民
从风光进军人文
Q.您曾提到“中国的黄山100年前和100年后拍出来可能一样”,因此开始关注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这种从自然到人文的转向,是主动寻求突破,还是某一作品或事件推动的结果?
A.这是一个逐渐思考和演化的过程。早期我主要借鉴西方风光摄影师的技法与风格来呈现中国的自然景观,并因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我开始反思这些作品是否真正反映了中国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在持续的思考中,我意识到影像不应仅停留在美的表达,更应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共鸣。因此我开始尝试以摄影记录中国的城市建设、经济变革与社会面貌,希望让作品与时代同行。
![]()
摄影 储卫民
荣誉与突破
Q.您曾获得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全球大奖、哈苏大师奖等顶级荣誉。哪个奖项对您意义最特殊?这些认可对您的创作方向产生了哪些影响?
A.对我而言,最特别的无疑是第一个重要奖项——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全球大奖。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让我从模仿与学习阶段,真正建立起自信:原来我的作品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认可。这个奖项让我更坚定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与风格,开始聚焦中国语境下的独特叙事。同时,它也带来了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使我能够摆脱对生计的焦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纯粹的创作与探索中。
![]()
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全球大奖
把“工程师思维”带入摄影
Q.您调色时会用比较精确的数值标准来校准饱和度、对比度,这种“摄影工程师”的创作方式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在艺术创作中,技术规范与灵感爆发如何共存?
A.我认为创作并不存在单一的正确方式。对我而言,理性思维反而成为了通向感性表达的路径。可能与我的INTJ性格有关,我喜欢在创作前进行规划,通过有逻辑的数据化方式去尝试不同的色彩与影调。这种方法让我在理性中寻找秩序,也在秩序中获得自由,逐渐形成了个人的风格。每位创作者都应找到最契合自己思维方式的表达途径。
![]()
储卫民的B站摄影教程
个人表达的形成
Q.您认为年轻摄影爱好者最需要补足的能力是什么?如何避免“技术熟练但表达空洞”的陷阱?
A.年轻摄影师首先需要“多看”——广泛浏览摄影史、影展作品与社交平台上的优秀创作,积累自己的技术、风格与思维库。其次避免陷入纯粹的模仿。许多年轻人容易被技巧吸引,却忽略了作品应当承载个人思考与情感。只有不断回望自身,明确自己真正关心的议题与喜爱的视觉语言,才能形成有灵魂的个人表达。
![]()
储卫民“图虫”平台个人主页
可持续热爱
Q.许多大学生喜欢摄影却担心无法长期热爱创作。基于您的经历,对他们有哪些实用建议?能否分享一个您近期关注的、值得尝试的创作方向?
A.我想强调的是,年轻人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度。比如我在全职转型时,就敏锐地察觉到社交媒体的崛起,于是积极拥抱新的传播渠道,而非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摄影或画廊体系。在这个时代,摄影师可以进一步关注AI、短视频及互联网相关的创新领域,这些技术正不断改变影像创作的形式与传播方式。勇于尝试、保持学习,是让摄影成为“可持续热爱”的关键。
![]()
储卫民个人照
![]()
储卫民的创作历程,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回应。在他的镜头下,自然风光与人文社会交织出丰富的故事。他通过影像捕捉时代的脉动,讲述那些极致的视觉呈现。
用摄影记录中国的时代变革,探索影像背后的情感与思考——本周三的讲座《用摄影讲述时代故事》,我们一同分享。
11月12日下午15:00
中关村校区 公共教学三楼3101
网络新闻社
融媒体中心学生通讯社
新闻学院
邀请你来一起聆听
储卫民的创作故事
■编辑:朱峰
■采访:王睿歆 许多 吴宇轩 朱峰
■海报制作:王嘉诺
■图片由储卫民提供
■文章部分内容由公开采访资料整理而成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翻录必究------
联系我们、欢迎投稿:rucwxs@ruc.edu.cn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