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里热评”
ZJUSOM
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养老机器人”吗?当“老龄化”和“数智化”两大浪潮交汇席卷而来,养老机器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寄予期待。
据潮新闻报道,在杭州市太炎社区,居家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帮助瘫痪老人自主行走;在杭州市西湖区杨家牌楼社区爱心颐养院,机器人“荟宝”为轮椅上的老人递送遥控器;在兰溪市常青颐养中心,机器人“小悉”穿梭于颐养院,执行送药、监测等任务……这些场景似乎描绘了一幅科技赋能养老的美好图景。
![]()
养老机器人“小悉”为老人进行健康监测
图片来源:潮新闻
然而现实情况是,当下养老机器人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目前我国养老机器人整体渗透率低,多为机构应用,居家场景很少;老年人对于养老机器人的使用体验不佳、消费意愿低下。此外,养老机器人往往价格高昂,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养老机器人为何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冷热”反差?其发展瓶颈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突破?此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群教授在接受浙江日报的采访时指出:“‘冷热’反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养老机器人是多学科技术的复杂集成,需要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养老机器人如何迈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它如何才能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本期【浙里热评】,我们补充采访了邢以群教授,听他分析养老机器人当下的发展困境以及未来路径,讲述养老机器人如何让有需要的人用得起、用的好。
![]()
邢以群
本期学者
学者简介:邢以群,浙大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健康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01
养老机器人为何出现“冷热”反差?
从“概念热捧”到“市场冷遇”,邢以群认为,养老机器人“叫好不叫座”的首要原因是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当前,健康监测、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智干预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精准化、人性化、安全性的瓶颈。
邢以群首先厘清了养老机器人的三大类别:护理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和家务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旨在减轻护工的负担,例如协助老人翻身、移动等;陪伴机器人则侧重于安全监控、情绪调节,解决老人的孤独问题;而家务机器人能帮助完成家庭日常劳动,是目前市面上最稀缺、家庭最期待的机器人种类。
![]()
图片来源:千库网
这三类机器人面向的需求和人群不同,技术难度也各异。例如,陪伴机器人虽因技术门槛低而最常见,但功能单一、交互单调,无法满足老人复杂的情感与生活需求。对于多数意识清晰的老人而言,陪伴机器人的新鲜感一过、无法提供新的情绪价值,可能就不再需要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养老院购买的陪伴机器人,用过一段时间就无人问津的原因。
在养老机器人类型中,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机器人是当前最迫切的刚需。这些老人需要“全人护理”——即机器人能辅助日常活动如翻身、喂食、移动等,要求动作精准、安全、连贯。然而,现有技术远未达到这一水平。邢以群强调,机器人背后有着巨大而复杂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目前的技术还远远无法匹配现实需求。这种技术落差导致产品无法成为“雪中送炭”的解决方案,只能只能先做点“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按时送药、提醒吃药、帮助拿拿东西等,甚至有时候反而增加了使用复杂度。
02
如何让养老机器人从“锦上添花”迈向“雪中送炭”?
针对养老机器人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技术错位,邢以群建议,研发应更注重用户体验,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通过迭代优化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例如,养老机器人普遍存在交互体验不佳的问题,邢以群认为,交互的优化需要“弯下腰”接住老人需求:简化界面、支持方言、提升语音识别精度……熟悉老人的生活习惯、体察老人的尊严,这才是智慧养老的要义。产品必须易用、贴心,才能赢得信任。
此外,安全性也特别需要关注。养老机器人涉及老人身体接触与健康数据,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在养老机器人的算法训练和硬件设计中嵌入安全冗余机制。
![]()
老人在银发街区与养老机器人互动
图片来源:潮新闻
邢以群呼吁,企业应聚焦高需求场景,加大研发投入,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测试,提升机器人的应变能力。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或养老机构实地测试,收集老人行为数据,优化动作算法。“要让技术适应人,而非让人适应技术。”
03
产业协同,推动养老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当下的实践中,使用成本是养老机器人普及的重要障碍之一,高昂的价格(如外骨骼机器人售价10万以上)往往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在邢以群看来,养老机器人要想突破技术难题、实现规模化应用,需加大产业协同和结对攻关力度。养老机器人是多学科技术的复杂集成,未来受欢迎的养老机器人必定深度融合多种功能,企业与其单打独斗,不如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开展有组织的联合技术攻关。
![]()
老人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行走锻炼
图片来源:潮新闻
可见,破解养老机器人“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关键在于让技术精准匹配需求。 需求带动市场,市场摊薄成本,养老机器人将通过在机构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为更广泛的普惠养老铺平道路。
养老机器人的发展之路,既是技术挑战,也是人文考验。邢以群教授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聚焦护理和家务服务刚需;推动产业和生态协同,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强化社会和政策支持,降低使用门槛。他指出,当前产业仍处于“试验探索”起步阶段,各方需保持持续的耐心。我们期待,在多方努力下,养老机器人能早日完成从“概念期许”到“价值创造”的蜕变,点亮更多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部分信息来源:潮新闻
编辑排版:伍梁永
审核:佟庆、邢以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