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三号尚未点火升空,欧美舆论却已掀起波澜,连马斯克都亲自下场点评,直言它“能打败猎鹰9号”。
这场看似只是中国民营火箭的一次常规首飞准备,实则触动了全球商业航天秩序的底层逻辑。
![]()
当SpaceX长期垄断可回收发射市场之际,中国选择在此时亮出新方案,究竟是技术自信的自然流露,还是有意在万亿太空经济赛道上抢夺先机?
大家好呀,小汉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朱雀三号即将叩响的轨道大门。
![]()
首飞在即,全球瞩目
2025年11月中下旬,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运载火箭即将迎来首次飞行任务。
这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史上的关键一步,更是一次可能改写全球可回收火箭竞争格局的重要尝试。
![]()
截至目前,中国尚未有可回收火箭完成过完整入轨并成功回收的先例。
朱雀三号若能实现发射入轨与一级火箭回收“一步到位”,将成为国内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而它的技术路线,从立项之初就备受关注。采用不锈钢箭体、液氧甲烷推进剂,并借鉴了SpaceX猎鹰9号的可回收架构,同时融合了星舰的部分设计理念。
![]()
这种“混搭式创新”并非简单拼凑,而是基于对成本控制、复用寿命和未来扩展性的综合考量。
箭体直径4.5米,全长66.1米,起飞质量约570吨,推力超75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高可达21.3吨(一次性使用状态)。
即便是在回收模式下,也能稳定运送12.5至18.3吨载荷,性能指标直指猎鹰9号Block 5型。
![]()
今年6月,朱雀三号完成九台“天鹊”发动机并联点火试验。
10月18日至20日,在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遥一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这些节点性进展,为11月的正式首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
马斯克罕见发声,承认“能打败猎鹰9号”
就在朱雀三号进入首飞倒计时阶段,马斯克于10月24日凌晨公开发声:
“他们在猎鹰9号的架构中加入了‘星舰’的一些特性,例如使用不锈钢和液氧甲烷,这将使其能够击败猎鹰9号。但‘星舰’存在于另一个等级。”
![]()
这句话迅速在全球航天圈引发震动。
要知道,猎鹰9号自2010年首飞以来,已累计执行500多次发射任务,成功率超过99%。
其一级火箭最多重复使用达31次,是当前全球唯一成熟运营的可回收火箭,几乎垄断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
马斯克本人极少公开评价竞争对手,更别说直接承认某款尚未首飞的火箭“能打败猎鹰9号”。
他的表态并非客套,而是基于对技术路径的精准判断。朱雀三号所采用的不锈钢+液氧甲烷组合,正是SpaceX下一代星舰的核心技术路线。
这意味着,中国民营航天不仅跟上了节奏,还在某些维度上选择了更具前瞻性的方案。
![]()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后续补充称“星舰是另一个级别”,既是对自身技术优势的强调,也侧面印证了他对朱雀三号潜在威胁的重视。
毕竟,一旦朱雀三号验证成功,其低成本、高复用潜力将直接冲击猎鹰9号的市场基本盘。
![]()
外媒聚焦,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随着朱雀三号首飞临近,国际主流媒体和专业航天资讯平台纷纷跟进报道。
路透社、BBC、CNN、CNBC、彭博社等全球性媒体持续追踪蓝箭航天动态,内容涵盖技术细节、融资进展、发射计划乃至产业链布局。
更有多家媒体更进一步,通过AI工具抓取中文信息、翻译分析试验视频,甚至对各家中国商业火箭的技术路线进行横向对比。
![]()
欧洲航天媒体曾专门撰文推测:长征十二号甲、朱雀三号和双曲线三号极有可能在首飞时即尝试一级回收,而力箭二号、天龙三号等则可能先以入轨为主。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说明国外对中国商业航天的认知已从“模糊猜测”转向“精准研判”。
![]()
整体来看,外媒对朱雀三号的态度偏向“谨慎乐观”。
一方面认可中国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如国家卫星互联网项目)、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强大优势。
另一方面也指出,SpaceX凭借十余年积累形成的发射频次、客户信任和成本控制体系,短期内仍难以被撼动。但多家媒体不约而同提到一个关键词:后发优势。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不锈钢材料成本远低于铝合金,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维护与复用逻辑也更简洁。
一旦朱雀三号实现稳定复用,其单次发射成本有望压至每公斤2万元人民币以内,与猎鹰9号当前约3000美元/公斤的水平相当。
而在规模化组网需求爆发的背景下,价格敏感度将成为决定市场份额的关键变量。
![]()
不止于火箭,更是星箭协同的新赛道
朱雀三号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款可回收火箭的成功与否。
它背后连接着一个更大的战略图景: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加速落地。
当前,中国正推进“GW星座”“千帆星座”以及由蓝箭航天控股的鸿擎科技规划的万颗卫星星座。
![]()
这些项目面临共同挑战:发射需求巨大,但“国家队”火箭成本高、排期紧,难以支撑高频次、大规模组网。
朱雀三号若能如期投入运营,将有效缓解“星多箭少”的瓶颈。
![]()
更关键的是,蓝箭航天并非只造火箭。
其通过鸿擎科技布局卫星制造,已推出可堆叠平板卫星平台,并研发出“金乌-200”霍尔电推进系统,打破多项国内纪录。
这种“星箭一体”的协同模式,与SpaceX的星链+猎鹰/星舰生态高度相似,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正从单一产品竞争迈向系统级对抗。
![]()
资本市场也嗅到了风向,2025年以来,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星河动力、天兵科技等头部企业密集推进IPO进程。
蓝箭航天已于2025年7月在北京证监局备案,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累计融资超70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经纬中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顶级机构。
若朱雀三号首飞成功,极有可能催生“中国商业航天第一股”。
![]()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猎鹰9号历经13年迭代才达到今日的可靠性与复用水平,朱雀三号尚需通过真实飞行验证回收精度、结构耐久性和运维效率。
正如《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所言,商业航天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经济模型的比拼。
谁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频率、更稳的成功率完成发射,谁才能笑到最后。
![]()
但无论如何,当马斯克开始认真点评一款尚未升空的中国民营火箭时,这场太空竞赛的牌桌,已经不再由一方独占。
朱雀三号的首飞,或许只是序幕,但它释放的信号足够清晰:
中国商业航天,真的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