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均衡饮食之外,运动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要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大家要吃动平衡,这是因为我国大多数居民都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
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达到了50.7%,这会诱发多种慢性病,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也会增加经济负担。
而坚持运动就能最大化的保持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运动与健康益处的研究很多,科学证据充足。那值得我们关注的关于运动时间的科学文献部分汇总如下:
1、各类人群减肥的运动时间
Obesity:中度至剧烈运动与肥胖的昼夜模式(横断面分析)
![]()
该研究在2003年至2006年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中,对美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中的5285名年龄在20岁或以上的非妊娠参与者进行了横断面分析,将所有人分为三组:早晨组642人,中午组2456人,傍晚组2187人。
观察他们的中度至剧烈运动峰值(MVPA)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发现早晨组在7:00~9:00达到MVPA,其余时间不活跃;中午组活跃时间集中在9:00-16:00期间,11:00~13:00达到MVPA;傍晚组在17:00~18:00达到MVPA,并在20:00-24:00快速下降。
早晨组、中午组和傍晚组的平均BMI分别为27.4、28.4和28.2kg/m2,而腰围分别为95.9、97.9和97.3cm。
相比之下,早晨组的人有着更低的BMI和腰围,在早晨组发现MVPA与肥胖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联,而在中午和傍晚组中分别观察到MVPA与肥胖之间的曲线相关性较弱。
研究认为清晨7:00~9:00似乎是一天中最有利的运动时间,特别是对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久坐的人来说,更有利于预防肥胖。
![]()
▲图:摄图网
2、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运动时间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日常身体活动时间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
该研究纳入了英国生物样本库超8.6万人(58%为女性),平均年龄61.6岁,平均BMI为26.6kg/m2,经过6年的随访之后,共有2911名参与者罹患冠心病,796名中风。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冠心病、中风、脑卒中来说,上午8-11点锻炼,可以降低其患病风险;而凌晨12:00-早上6:00锻炼会增加患病风险。
再具体一些,早上8点左右锻炼能使患冠心病风险降低11%,而在早上10点左右锻炼可使冠心病、中风、缺血性中风发生率分别显著下降16%、17%和21%。
由此可见,要想更好的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锻炼,特别是对于女性朋友。
![]()
▲图:摄图网
3、降低糖尿病风险的运动时间
(1)Diabetologia:体力活动时间与肝脏脂肪含量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横断面分析)
![]()
该研究分析了荷兰肥胖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共纳入了775名参与者,年龄在45~65岁之间,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6.2kg/m2,其中男性占比42%。
参与者被归类为早上(06:00-12:00)、下午(12:00-18:00)或晚上(18:00-00:00)最活跃,或从事中度至剧烈活动(MVPA),全天均匀分布。
分析了久坐时间、久坐中断、锻炼与肝脏脂肪含量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久坐时间、久坐中断次数与肝脏脂肪含量降低或胰岛素抵抗降低无关,而下午或晚上的中度至剧烈活动与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达25%有关,对预防糖尿病更有帮助。
(2)Diabetologia:体力活动的时间和持续性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队列研究)
![]()
该研究纳入了93095名均没有2型糖尿病病史的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平均年龄62岁,佩戴腕戴式加速度计观察他们的运动情况,包括做家务、散步、剧烈运动。
并将参与者的一天分3个时间段,06:00–12:00(早上)、12:00–18:00(下午)、18:00–24:00(晚上),持续观察1周的时间。
结果发现:上午和下午身体活动的总代谢当量对糖尿病风险有保护作用,晚上活动与糖尿病不相关。而一天中无论什么时间活动,只要是剧烈活动就都与较低的糖尿病风险相关。
与早上很少运动和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相比,早上进行中等水平身体活动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会降低24%和34%。
中等水平身体活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车、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也就是运动中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强度。
![]()
▲图:摄图网
4、周末运动VS每天运动
JAMA:加速度计衍生的“周末战士”身体活动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回顾性分析)
![]()
该研究使用了英国生物库队列中加速度计子研究的参与者数据,最终的分析共纳入了89573名参与者,平均年龄62岁,56%为女性。将他们分为3组,规律运动组(几乎每天运动,总运动时间≥150min)、周末运动组(只在1-2天运动,总运动时间≥150min)和低运动量组(每周运动少于150min)。
在调整了各种影响因素后,结果显示:与“低运动量组”相比,无论是“规律运动组”还是“周末运动组”,都能够降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也就是说,只要运动时间足够,即便是只在周末运动,对心血管健康也是有好处的。甚至还能更好的降低房颤、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
▲图:摄图网
5、运动时长
(1)BMJ:加速度计测量的特定强度体力活动、遗传风险和2型糖尿病发病率(前瞻性队列研究)
![]()
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5932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61.1岁,男性占44%。使用加速度计收集了总/特定强度的身体活动,进行了长达6.8年的随访。
与最不活跃的人(几乎不运动)相比,每天都运动的参与者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了80%,即便是在调整了各种影响和风险因素之后,每天都运动的活跃的人仍然比不活跃的人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了68%。
另外,研究还发现:与几乎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天进行5.3-25.9min的中度至剧烈活动(MVPA),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37%;当每天MVPA增加至26.0-68.4min时,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9%;当运动时间继续延长至68.4min以上时,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下降74%。
所以,平时多运动,保持运动习惯相比于几乎不运动的人,能更好的预防2型糖尿病,尤其是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
(2)Circulation:长期休闲时间体力活动强度与全因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
该研究收集了116221名参与者,进行了26年的随访。对他们的观察研究发现:在剧烈运动(VPA)方面,相比于几乎不运动的人,只要每周运动量能达到75-149min的VPA,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将分别降低19%、31%和15%;当每周进行150-299min的VPA时,死亡率会进一步降低。
不过,当每周超过300min的VPA时,则无法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另外,在中等强度运动(MPA)方面,相比于长期不进行MPA的人,每周150-224min和225-299min的MPA,全因死亡率将下降20-2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22-25%,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将下降19-20%;当达到300-599min时,风险将进一步降低。
不过,当每周超过600min的MPA时,则无法进一步降低相关风险了。
![]()
▲图:摄图网
总结:
运动和健康息息先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天或每周5天以上都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隔天1次,每周累计150min以上。
比如快走、慢跑、游泳、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踢毽子、跳舞、跳操、广场舞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不要每天都做,以免身体疲劳或肌肉损伤。
参考文献:
[1]Ma, Tongyu et al. “The diurnal pattern of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vol. 31,10 (2023): 2638-2647. doi:10.1002/oby.23851
[2]Albalak, Gali et al. “Setting your clock: associations between timing of objectiv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vol. 30,3 (2023): 232-240. doi:10.1093/eurjpc/zwac239
[3]van der Velde JHPM, Boone SC, Winters-van Eekelen E, Hesselink MKC, Schrauwen-Hinderling VB, Schrauwen P, Lamb HJ, Rosendaal FR, de Mutsert R. Timing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liver fat content and insulin resistance. Diabetologia. 2023 Mar;66(3):461-471. doi: 10.1007/s00125-022-05813-3. Epub 2022 Nov 1. PMID: 36316401; PMCID: PMC9892088.
[4]Tian, Caiwei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iming and consistenc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type 2 diabetes: a cohort study on participants of the UK Biobank.” Diabetologia vol. 66,12 (2023): 2275-2282. doi:10.1007/s00125-023-06001-7
[5]Khurshid, Shaan et al. “Accelerometer-Derived "Weekend Warri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vol. 330,3 (2023): 247-252. doi:10.1001/jama.2023.10875
[6]Luo, Mengyun et al. “Accelerometer-measured intensity-specific physical activity, genetic risk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57,19 (2023): 1257-1264. doi:10.1136/bjsports-2022-106653
[7]Lee, Dong Hoon et al. “Long-Term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US Adults.” Circulation vol. 146,7 (2022): 523-534.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816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