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很敢说,上《一路繁花2》节目,谈及给何赛飞颁奖,她坦言:全场高兴,而不是嫉妒。
评价宁静:里外一把手,长得漂亮还能干!
她什么都说,不捧着别人,只说真心话,尤记得当初林青霞红遍东南亚,港媒特意问刘晓庆:崇拜林青霞吗?
刘晓庆果断回复:我为什么要崇拜她,我在大陆比她红,我连她一部电影都没有看过。
![]()
当时香港电影正盛,各方势力对香港电影都极为推崇和追捧,无论是业内人士、观众群体,还是媒体舆论,都对香港电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赞誉。
唯独刘晓庆不捧着,如今导演王家卫处在风口浪尖,有人回过头来再看电视剧《繁花》,认为画面精美,实则空洞,缺乏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深度思考的实质内涵。
这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刘晓庆对王家卫的评价。
![]()
刘晓庆其实早就评价王家卫,早在24年前,电影《花样年华》被视为神作,梁朝伟拿下戛纳影帝,电影提名金棕榈大奖,导演王家卫捧回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
在众多奖项的加冕之下,《花样年华》已经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了当时电影界的标杆之作,迎来的只有如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
可即便《花样年华》拥有如此高的声誉和辉煌的成绩,刘晓庆也并没有盲目地去追捧它。
![]()
在2001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刘晓庆正忙于为自己的电视剧《皇嫂田桂花》进行宣传。当面对记者的追问“看过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吗”时,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顾忌,语出惊人地直接点评起这部电影。
她直言:“看过,但是不行,导演王家卫是个过时、落伍的导演。”
这样的评价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与大众对《花样年华》和王家卫的普遍赞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刘晓庆还具体举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谈及《花样年华》时,她认为该片一点新意也没有。
在她看来,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幅静态的画,虽然画面美轮美奂,但缺乏动态的故事发展和鲜活的人物塑造,电影过于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服装的展示。
哈哈哈,庆奶说到了精髓,整部《花样年华》张曼玉的旗袍有上百套,故事情节如今观众早已忘却,大概只清晰地记得穿着旗袍摇曳生姿的张曼玉,以及梁朝伟那饱含深情又意味深长的眼神。
刘晓庆显然是真真切切地看过《花样年华》原片的,她在评价时还具体举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她提到电影里有一个长达5分钟的片段,梁朝伟手持一把伞,在后面一步一步地追着前面走着的张曼玉,最终走到她身边。
![]()
在这5分钟里,画面节奏缓慢,情节推进几乎停滞,缺乏足够的冲突和张力。
据悉,刘晓庆曾经在东京电影节当过评委,她表示很早之前的《悲情城市》里就有类似的手法,一点新意都没有,在模仿而已。
当时王家卫如日中天,作为港圈大导演,内地网民都捧着他,然而,刘晓庆偏偏没有随波逐流,她敢于直言,指出王家卫靠模仿。
![]()
网友们的阅片量大幅提升,对电影的鉴赏能力也日益增强。
大家在重新回顾《花样年华》时,才发现原来当年刘晓庆真的没有说错。
有细心的观众对比后发现,《花样年华》和费穆的《小城之春》重合率不低。
![]()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年,是一部黑白影片。尽管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但它却成为了中国电影美学的巅峰之作。
导演张艺谋曾公开表示,《小城之春》是他最爱的电影,其艺术高度后来者难以超越。
《小城之春》以细腻的情感、含蓄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而《花样年华》在某些情节设置、情感表达和画面营造上,与《小城之春》有相似之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刘晓庆的观点。
刘晓庆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红,她拿过影后、当作评委、开过影视公司,阅片量绝对不低,所以她才在《花样年华》最红的时候,直言不讳:“花样年华之所以那么火,是因为许多人盲从,花样年华如果让我我,2天拍完,像他这样做电影的方式是一种倒退”。
她的这番话,虽然言辞犀利,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花样年华》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在胶片时代,拍摄电影的成本非常高,每一卷胶片都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王家卫却美其名曰“慢工出细活”。
刘晓庆看来,这种创作方式可能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匹配的艺术价值提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浪费资源。
![]()
这话真说对了,花几个亿拍摄《繁花》,几年时间,闹哄哄火热开播,观众印象中除了精美的画面,再不记得其他深入人心的情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