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二年正月,55岁的延安侯唐胜宗平定贵州苗乱,朱元璋赏银一千锭。
一年零四个月后,他被押上刑场。
从功臣到"逆党",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
洪武二十二年的最后荣光——平定贵州蛮乱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贵州水东境内传来急报。
苗蛮作乱,当地卫所无法平定。消息送到南京,朱元璋立即下令:延安侯唐胜宗统率贵州等卫指挥使程暹,率马步军前往征讨。
![]()
接到命令时,唐胜宗刚从辽东回京不久。
在辽东镇守七年,唐胜宗"威信大著",史书称他为"名臣"。
七年时间里,他整顿军务、操练士兵、稳定边防,把一个战略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次平叛任务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从18岁投军算起,唐胜宗已经征战37年。
常州、池州、南昌、鄱阳湖……这些地名串起他大半生的军旅生涯。
现在要去的贵州,地形复杂,苗蛮善于利用山地作战,对中原军队来说是个考验。
唐胜宗带兵出发,水东地区山高林密,苗蛮占据险要,时而出击劫掠。
![]()
唐胜宗到达后,没有贸然进攻,先派人侦察地形,摸清对方据点分布。
随后他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切断苗蛮各寨之间的联系,逐个击破。
叛乱被平定,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大为满意,下旨赏赐白银一千锭。
一千锭白银,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赏赐。按明初的标准,一锭银重五十两,一千锭就是五万两白银。
对比其他将领的赏赐,可见朱元璋对这次平叛的重视。
唐胜宗接到赏银,心中应该踏实了些。
![]()
55岁的年纪,在古代已算老将。他经历过削爵的屈辱,也尝过复爵的喜悦。
现在立了新功,又得重赏,或许能在京师安度晚年。
谁能料到,这是他人生最后的高光时刻。
距离他被处死,只剩下一年零四个月。
![]()
从中翼元帅到延安侯的戎马生涯
回溯唐胜宗的军旅生涯,有两场战役必须提及。
第一场是宁国之战,元至正十七年,徐达率军攻克常州后,继续北上围困宁国。
![]()
宁国地处皖南,扼守要道,张士诚派援军赶来救援。
援军来势汹汹,明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唐胜宗主动请缨,带兵在险要处设伏。他选择了一处山口,地形狭窄,大军难以展开。
当张士诚的援军进入伏击圈,唐胜宗发起猛攻。
这一仗打得极为惨烈,史书只用四个字记录:"扼险力战",字少情浓,说明战况激烈。
唐胜宗率部死守险要,硬是把援军击退。
![]()
援军一败,宁国守军军心动摇,很快投降。
这场胜利让朱元璋记住了这个年轻将领。
第二场是安庆水寨之战。
征讨陈友谅时,安庆城池坚固,守军死守不降。城外有水寨护卫,水陆配合,明军多次进攻都被击退。
唐胜宗建议在陆地上摆出大举进攻的架势,吸引守军注意力。
![]()
实际上派精兵绕道,出其不意攻击水寨。
陈友谅的守军果然上当,把主力调往城墙防御。
唐胜宗率军突袭水寨。
水寨一破,安庆的供给线被切断。城内守军失去后援,很快崩溃。
这一仗展现出唐胜宗不仅能打硬仗,更懂得用计谋。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从"勇将"升格为"智将"。
洪武二年,唐胜宗跟随徐达攻克延安,晋升为都督同知。
第二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还得到了世袭凭证。
![]()
在洪武三年的封赏体系中,六公二十八侯构成明朝开国勋贵的核心层。唐胜宗位列二十八侯,虽然排名不算最前,地位已经相当显赫。
拿到世袭铁券那天,唐胜宗大概以为自己的后半生有了保障。
毕竟,那是朱元璋亲自颁发的免死金牌。
![]()
从削爵到复爵——在猜忌阴影下的浮沉
延安侯的荣耀没能维持太久,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功臣的态度开始转变。
从安抚到防范,这个过程悄然进行。
唐胜宗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转变,是因为"擅驰驿骑"。
![]()
驿站是官方通信系统,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唐胜宗某次出行,动用了驿站的马匹,被御史弹劾。
这种事情在战争年代根本不算事,将领调兵遣将,用几匹驿马算什么?
朱元璋的反应出人意料:夺爵,降为指挥。
一夜之间,延安侯变成了普通武官。爵位被削,俸禄锐减,更重要的是,那张世袭铁券形同废纸。
唐胜宗想不通,跟随朱元璋三十多年,立过那么多战功,就因为用了几匹驿马,爵位就没了?
官场的逻辑从来不在事情本身。朱元璋要的是让这些武将明白:再大的功劳,也要守规矩;再高的地位,也随时能拿走。
![]()
转机出现在代县,代县发生叛乱,朝廷派兵镇压,几次都没成功。
唐胜宗主动请缨,带兵前往,很快平定叛乱。
朱元璋这才想起这个老将的价值。"久之,复爵"——过了很久,才恢复爵位。
复爵后的唐胜宗更加谨慎。
他接连完成几项任务:平定浙东山寇、招降元朝右丞兀卜台、巡视陕西督促屯田、镇守辽东七年、平定贵州苗乱。
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尤其在辽东,他治理有方,"威信大著"。
可这些功绩并没有让他重新进入权力中心。
复爵后,唐胜宗再也没有踏入京城的核心圈子。
朝廷的重要决策、军事部署的核心讨论,都跟他无关。他被派往边疆,成为执行者,不再是决策者。
这种边缘化是有意为之的,朱元璋需要唐胜宗的军事才能,所以让他平叛、镇守;同时又不信任他,所以把他隔离在权力核心之外。
唐胜宗大概理解了这个逻辑。
所以在辽东七年,他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所以平定贵州苗乱,他毫不犹豫奔赴前线。
有功却不被信任,这种矛盾状态维持了十几年。
直到洪武二十三年,矛盾以最残酷的方式爆发。
![]()
洪武二十三年的突然死亡——胡惟庸党案的牺牲品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到锦衣卫告发。
他说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位侯爵,当年与胡惟庸共谋不轨。
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皇帝立刻下令彻查。
![]()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已经过去十年,当年处理完胡惟庸及其党羽,案子似乎已经了结。
谁料想朱元璋要重新清算。
唐胜宗被押解进京,从接到传讯到站在大堂,整个过程恍如梦中。
一年多前,他还捧着朱元璋赏赐的一千锭白银;现在,他成了"逆党"。
审讯官宣读罪状:勾结胡惟庸,图谋不轨。
![]()
唐胜宗辩解:自己常年在外征战,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时,他正在外地镇守,根本没有参与任何谋反活动。
况且胡惟庸案当年查得那么仔细,如果真有牵连,为何十年后才提出来?
没有人听他的辩解,李善长、陆仲亨、费聚、赵庸、金朝兴、叶升……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处决名单上。
这些人都是开国功臣,有的已经七十多岁,有的刚立新功。
![]()
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向天下公布"奸党"名单。
词语相连,株连达三万余人。
唐胜宗被处死时,他或许想起18岁投军那年;想起宁国山口的伏击战;想起安庆水寨的夜袭;想起延安城下的攻城战;想起辽东七年的风雪……
他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大罪。
一年后,洪武二十四年冬天,朱元璋命郭英去召唐胜宗的儿子少祖入朝听用。
少祖拒绝,不愿重蹈父亲覆辙。
朱元璋于是下旨:为唐胜宗刊像立庙。
![]()
杀他的人为他立庙,这种吊诡的举动,成为洪武朝功臣悲剧的一个注脚。
从洪武二十二年正月的赏银一千锭,到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的问斩,时间跨度不过一年零四个月。
唐胜宗用37年戎马生涯换来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犯了什么大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