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几十年前的西北、华北农村提起一种动物,农民们保准得咬牙切齿。
民间常叫它地羊或瞎老鼠,这个长得圆滚滚、眼睛小得几乎看不见的家伙,凭着一对堪比小铲子的前爪,在地下挖得风生水起,却把地上的农田和草场搅得鸡犬不宁,挖的坑洞还总让牛羊踩空摔断腿。
但谁能想到,当年人人喊打的“害兽”,如今仅凭骨头就能卖到三百元一斤?
![]()
这种动物就是中华鼢鼠,是一种终生生活在土里的啮齿动物,外形有点像放大了的老鼠,身体粗壮,体长一般在15到27厘米之间。
它的眼睛已经退化成了一个小点,几乎看不见东西,所以得了“瞎老鼠”的别名。
它算不上什么稀罕动物,在甘肃、青海、内蒙古这些地方的农田和草原上,它曾经是最让人心烦的存在。
农民春天刚把种子播下去,它就顺着地下通道一路啃食,等出苗的时候才发现,地里东一块西一块全是缺苗的空地,补种都来不及。
![]()
庄稼长到生长期,它又开始啃咬根部,好好的禾苗慢慢就枯黄死去,到了收获季节,红薯、土豆这些块茎作物,更是被它整批拖进自己挖的“粮仓”里储藏,半亩地的收成可能还不够它一家“过冬”。
在牧区,它的危害更是直接,挖掘的洞穴四通八达,牛羊在草地上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掉进去,轻则扭伤,重则摔断腿。
当年青海湖周边,每年都有上千头牲畜因为这些鼠洞受伤甚至死亡,牧民们的损失着实不小。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家伙的繁殖能力还特别强,一年能生两三窝,每窝能有两三只到六七只幼崽,幼鼠长到三个月就具备繁殖能力,种群数量涨得飞快。
![]()
农民们为了对付它,想尽了各种办法,撒毒饵它能凭着嗅觉躲开,布捕鼠夹它听觉灵敏一有动静就往深处钻,拉铁丝网它直接从地下打洞穿过去,真是赶不走、灭不完,成了当时农业生产里的一大顽疾。
那时候没人能想到,这个让人恨之入骨的“害兽”,身体里藏着大价值。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研究高原动物的时候,意外发现中华鼢鼠的骨骼成分很特殊。
经过反复化验和验证,发现它的骨头里富含钙、磷、镁等微量元素,还有大量胶原蛋白,氨基酸的组成和传统名贵药材虎骨高度相似,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这些功效上,表现得甚至不比虎骨差。
![]()
要知道,虎骨作为传统中药材,价值极高,但老虎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市场上早就难觅踪迹,寻找合适的替代品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
科研团队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从资源调查、药化分析到毒理实验、临床验证,一步步证实了中华鼢鼠骨骼的药用价值。
1990年5月,卫生部正式批准这种骨头作为国家一类动物新药材入药,还给它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塞隆骨”,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获批的此类新药材,中华鼢鼠的命运从此彻底反转。
消息传开后,市场对塞隆骨的需求一下子就起来了。
![]()
刚开始的时候,一斤干骨也就几十块钱,随着药企开发出相关的药酒、药膏等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也一路飙升,现在优质的塞隆骨已经能卖到三百元一斤。
不光国内市场需要,东南亚一些国家对这种药材也很认可,订单源源不断。
以前农民抓中华鼢鼠是为了保护庄稼,属于义务除害,现在抓一只活鼠就能卖十到二十元,专门抓鼢鼠卖骨头成了不少人的增收门路。
更有头脑灵活的农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尝试人工养殖。
毕竟野生鼢鼠数量有限,过度捕捉不仅会让种群数量锐减,还可能破坏生态平衡,人工养殖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
不过中华鼢鼠的养殖可不是件容易事,不是随便搭个棚、喂点草料就能成的。
它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洞穴的湿度、温度都得控制好,饲料的配比也有讲究,而且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一直不算太高,大概在五成左右。
很多人看到别人养殖赚钱就盲目跟风,花几万块钱买种鼠、建场地,结果因为技术不过关,养出来的鼢鼠骨头达不到药企的收购标准,最后只能低价卖给贩子,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本钱。
随着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的是大家对中华鼢鼠的认知。
![]()
以前只看到它破坏农田、草场的一面,现在发现它其实也是生态系统里的重要一员,有“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称号。
它在地下挖掘的行为,虽然对农作物有害,但客观上能疏松土壤,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增加环境的异质性,为蜥蜴、昆虫等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而且它的存在,也为狐狸、鹰隼等天敌提供了食物来源,维持着食物链的平衡。
这些年,随着野生中华鼢鼠数量的合理控制,农田里的鼠害减轻了,但科研人员也发现,一些地方的猛禽数量有所下降,地里的虫害也比以前多了些,这也说明,任何物种都有其生态角色,不能简单地用“害”或“益”来定义。
![]()
中华鼢鼠从“害兽”到“金疙瘩”的转变,背后其实是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理念提升的共同作用。
以前农民对付它,只能靠蛮力,效果差还可能破坏环境;现在靠科学研究发现了它的价值,靠人工养殖形成了产业链,既解决了鼠害问题,又让农民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生态平衡。
现在,中华鼢鼠的养殖产业已经在甘肃、青海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不少养殖户通过科学养殖,年收入比单纯种地翻了好几倍。
相关的科研还在继续,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提高繁殖成功率,同时开发更多基于塞隆骨的药用产品,延伸产业链,让这个小小的动物发挥更大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