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神外高值耗材一度被誉为“生命禁区”,是进口品牌牢不可破的堡垒。然而,就在近10年间,一批像天新福、迈普医学、艾柯医疗、强联智创这样的中国企业,以破竹之势,用硬核的创新、极致的性价比,不仅重塑了市场格局,更改写了无数中国患者的命运。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右三)进行手术。受访者供图
打破数十年垄断,硬脑膜国产化率超90%
10年前的中国神经外科,弥漫着一种无力的焦灼。
“脑动脉瘤、颅脑外伤的手术耗材都是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多位神外科医生透露,“一片进口硬脑膜最便宜的也要1万元;一枚小小的进口弹簧圈价格可达上万元;密网支架费用往往要十几万元。”
张梅(化名)至今记得当年父亲确诊脑动脉瘤时医生的那句话:“有办法治,但器械很贵,你们得准备二十万。”那一刻,她感觉“天塌了”。
市场被垄断,价格居高不下,技术迭代缓慢。这片笼罩在中国神经外科上空的坚冰,厚重而寒冷。
2000年,当看到硬脑膜补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时,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冰冰便想:“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做?”
打破它,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破冰的勇气。2002年,天新福成功推出了首款国产人工硬脑膜产品。“当时,我们没日没夜地实验。”孙冰冰说,材料的孔隙率、降解速度、与人体组织的融合度……每一个参数都是一座需要翻越的大山,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了。
2025年9月26日,在天新福的车间里,记者看到了一盒盒的硬脑膜片,在流水线上完成包装、密封、贴签等流程。
孙冰冰介绍,“硬脑膜是基于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核心原理,提取胶原蛋白,再将胶原蛋白定型加工成海绵状胶原生物膜支架,最终做成适合人脑的硬脑膜片,这些都是关键技术。”
![]()
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胡钧涛(左)进行神外手术。受访者供图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胡钧涛表示,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由于大脑内存在血脑屏障,因此对植入类器械要求非常高。
天新福的硬脑膜不仅在技术上赶超国外,而且价格是进口产品的一半,最便宜的一片仅需1000多元。
凭借性价比高的优势,20年间,国产硬脑膜迅速占领了市场。天新福的产品临床累计植入量超300余万片,甚至在俄罗斯、巴西等十多个国家热销。
不过,我国高值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相较于进口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及市场开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市场规模方面,2024年全球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达1001亿元。
创新源于临床需求,医工结合更“丝滑”
像天新福一样,神经外科高值耗材领域的中国挑战者越来越多。迈普医学研发出“吉速亭”,打破了止血纱60年的垄断;赛克赛斯推出了国内首款可吸收硬脑膜封合医用胶……
![]()
国产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以微米级精度弯折塑形针。王振雅 摄
国产神经外科耗材的突围并非偶然,它是政策、资本、产业与临床需求多方合力的结果,更是医工结合,将临床需求转化的结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外科主任张鸿祺告诉记者,临床医生手术时,可能会对器械、耗材的设计、使用情况产生想法,但如何将“想法”转化成工程学设计与参数,将临床所需真正落地成患者获益的产品,国内企业比国外企业有一定优势。
跨国企业产品研发往往与当地医生合作较多,与中国医生的合作屈指可数,除了语言上存在天然障碍外,在设计产品时,跨国企业工程师很少能获取中国医生的临床反馈。
“像我们这样的市级医院,一把进口的手术钳就要几万元,维修成本很高,也不可能定制手术耗材。”胡钧涛介绍,随着国产企业的崛起,我国临床一线医生可以与国内企业沟通,收集临床反馈优化产品,甚至实现临床医生定制耗材。
9月24日,在强联智创的实验室,工程师们反复预演手术流程,根据临床医生反馈,调整产品参数。
医生对于手术与耗材的反馈,往往是医学语言,如何将它转化成工程语言,是国内企业研发的重要部分。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秦岚介绍,人脑血管如盘根错节的藤蔓,在传统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医生难以保证微导管在术中一次性输送到位和稳定支撑,而反复操作容易导致血管痉挛,甚至可能戳破血管。
解决大脑动脉瘤的导管塑形操作精度在亚毫米级,决定了手术的成败。强联智创自主研发了AI导管塑形机器人“微手指”,解决了人手无法企及的精细操作难题。
“机械手指虽然体积小巧,但内部空间布局需要精密计算,仅旋转机构就迭代了7个版本。”秦岚介绍,每一次版本优化都凝结了医生和工程师的汗水与智慧。
“很多创新想法就像空中萤火虫,光亮闪烁一瞬即逝,但若揽在一起,就可能成为一个照明灯。”为了打通医学创新转化最初一公里,2022年1月,张鸿祺教授发起成立了神经介入创新与转化联盟。
手术变“自动挡”,技术下沉的“神外革命”
国产耗材市场的突围、技术的突破,实现了高难度神经介入手术下沉基层,最终惠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202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67岁的张好(化名)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被紧急送往县医院。“以前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转院。”大新县医院一位神经外科医生说。如今,县医院已能独立完成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手术。张好术后第3天就能下床走路。“是国产支架救了我的命。”张好说。
救老人命的这套颅内血流导向密网支架Lattice,“临床医生比喻它将手术变成了‘自动挡’一样的简单操作。”艾柯医疗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吕怡然介绍,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密网支架植入术是国家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式,以前该技术的基层医生学习曲线较长,存在支架头端打开困难等问题,基层医院很难开展。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长期被外企垄断,一套耗材的价格高达十几万元,基层医院和患者负担都很重。”吕怡然说,“我们选择不做仿制,直接进行原始创新。”
2022年10月,艾柯医疗自主研发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搭载“机械球囊输送系统”和“MIROR表面改性技术”的原创产品。这些创新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密网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因其操作性便捷,更易于医生学习,从而推动神经介入技术在广大基层医院的普及,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在湖北十堰市,原来一个神外可吸收颅骨锁耗材就5000元,一场手术下来要用3~4个。现在耗材价格下降,整体医疗费用也降下来了。胡钧涛介绍,“花几千块就可以达到原来手术一样的效果。”
据《2024年产品注册报告》,我国医用耗材首次注册的国产化率已从2019年的89%增长至2024年的95%。不只是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在神经外科市场上也实现了营收突破。
这只是一个开始,赶超仍在路上。对于中国医生与创新企业而言,这场突围,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华经产业研究院.《2025-2031年中国高值耗材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5-06-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