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沪深两市ETF两融余额创下1188.96亿元的历史新高,创业板ETF更是以2.76亿元的净买入额领跑市场。表面看是投资者热情高涨,但作为一个浸-量化投资十年的老手,我深知这些光鲜数据背后往往暗藏玄机。今天就用我的亲身经历,带大家看看如何用数据透视市场真相。
![]()
一、市场狂欢下的冷思考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的教训。当时也是类似的市场环境,ETF融资余额创新高,我跟着大流冲进去,结果被套了整整半年。后来才明白,单纯看总量数据远远不够,关键是要看清资金行为的本质。
现在的市场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创业板ETF获得大额融资买入、黄金ETF作为避险品种持续受捧…这些表象背后,是「震荡建仓」与「阶段减仓」的博弈。两者都会创下阶段新高,但结局却天差地别。
二、量化视角下的真假突破
传统技术分析总爱说"放量突破""缩量回调",但什么是"放量"?多少算"缩量"?这些模糊的概念让投资变成了玄学。我见过太多老股民对着K线图争论不休,最后各执一词。
经过十年量化实践,我发现判断行情真伪其实很简单——就看有没有机构大资金参与。没有大资金撑腰的上涨就像无源之水,注定难以持久。这就像上海滩的生意场,没有杜月笙点头的买卖终究成不了气候。
![]()
三、从案例看透资金意图
去年我跟踪过两只走势相似的股票:A股三连板后开始震荡,B股则是进三退一的慢牛走势。表面看B股更稳健,但量化数据揭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A股的交易行为显示蓝色"回补"时伴有橙色"库存",这是典型的机构震仓;而B股的反弹只是散户在抢反弹。结果呢?A股后续涨幅超过50%,B股很快打回原形。
![]()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股价涨跌不过是表象,资金行为才是本质。就像黄浦江的水位变化,不懂潮汐规律的人永远猜不准涨落时机。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 关注行为而非价格:价格会骗人,但大资金的交易行为很难长期伪装
- 建立自己的量化体系:哪怕是最简单的资金流向指标,也比凭感觉强
- 保持独立思考:市场热闹时更要冷静,记住那句老话"人多的地方别去"
![]()
五、回归开篇的数据
现在再看那1188亿的两融余额,你还会单纯地认为这是市场向好的信号吗?在我的量化系统里,这既可能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可能是最后的狂欢。关键是要看清哪些是机构的真金白银,哪些是散户的跟风炒作。
记住我在陆家嘴学到的第一课:在这个市场上,永远要用数据说话。那些看似复杂的盘面变化,在量化视角下往往一目了然。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而成。文中提及的任何标的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若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人从未设立任何收费群或提供个股指导服务,谨防假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