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购物APP,首页推送的商品恰好戳中你的喜好;刷短视频时,AI 生成的 “爆款推荐” 让你忍不住下单;就连咨询客服,得到的也是带着“专属优惠” 的推销话术 —— 在 2025 年的今天,AI 早已渗透消费的每一个角落。它像一位 “贴心管家”,精准捕捉你的需求,却又在无形中设下层层陷阱,让不必要的开支悄悄流失。当技术的便利与消费的诱惑交织,我们该如何看清 AI 背后的消费逻辑,守住自己的钱包?
01 算法围猎:你的消费决策正在被 AI “精准操控”
你以为的“自主选择”,可能只是 AI 算法设计的 “伪自由”。AI 通过分析浏览记录、购买历史、停留时长甚至设备信息,构建起精准的用户画像,再用一系列心理战术引导消费,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漩涡。
智能推荐的“信息茧房” 陷阱
AI 推荐系统的核心逻辑是 “投你所好”,但这种精准背后藏着明显的局限。2020 年发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的研究(由意大利博科尼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联合完成)显示,消费者在追求产品功能性和性价比时,会更倾向于信任 AI 推荐,但 AI 擅长处理量化数据,却难以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需求和真实需求边界。当你搜索一款基础护肤品后,AI 会持续推送 “搭配套装”“进阶系列”,用 “你可能喜欢”“适合你的高端选择” 等话术强化消费需求,久而久之形成信息茧房。
你看到的永远是算法筛选后的内容,逐渐失去对比其他高性价比产品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更高的定价。更值得警惕的是,AI 推荐并非完全中立。品牌可以通过投放广告、优化算法权重,让自己的产品获得优先展示,这些商业利益的介入,让 “最适合你” 的推荐往往变成 “最赚钱” 的推荐。36 氪的报道指出,AI 推荐正在通过 “定向信息投喂” 影响消费决策,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做了自由选择,实则被困在算法设定的消费框架内。
情绪营销的“即时冲动” 诱导
AI 善于捕捉用户的情绪波动,并借此制造消费冲动。当你结束一天的疲惫工作,打开购物软件想放松一下时,AI 早已通过你频繁滑动屏幕的速度、停留的时长判断出你的放松需求,随即推送零食、美妆、小家电等 “治愈系” 商品。这些商品的推荐文案经过 AI 优化,精准击中 “犒劳自己”“提升幸福感” 的情绪痛点,让你在情绪驱动下完成冲动消费。
《Journal of Marketing》的研究还发现,AI 对享乐型消费的推荐往往更具迷惑性。当涉及香水、红酒等需要情感体验的产品时,消费者本应更信任人类推荐,但 AI 通过分析海量用户评价,提炼出最能引发共鸣的描述,用 “舌尖的文艺复兴”“闻起来像爱情” 这类感性话术包装产品,模糊了理性判断的边界。这种情绪诱导的威力在于,它让你把 “想要” 当成 “需要”,事后回看订单时才发现,很多商品只是情绪冲动的产物。
02 场景创造:AI 催生的新消费,哪些是必要的?
AI 不仅在改变现有消费模式,更在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这些看似便捷的新场景,有的确实提升了生活品质,有的却只是为了掏空钱包而设的 “伪需求”,需要我们仔细甄别。
付费AI 工具:实用价值与过度消费的边界
从AI 修图、AI 写作到 AI 设计、AI 翻译,各类付费 AI 工具层出不穷。它们打着 “提高效率”“降低门槛” 的旗号,吸引消费者订阅会员。不可否认,部分 AI 工具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设计师用 AI 辅助绘制草图,职场人用 AI 整理会议纪要,但更多时候,消费者为 “潜在需求” 付了费。
很多人订阅AI 办公软件年度会员,却只在最初几天使用过基础功能;购买 AI 摄影会员,只为偶尔修几张旅行照片。这些工具的订阅费用看似不高,但叠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隐蔽的是,部分 AI 工具采用 “基础功能免费,核心功能付费” 的模式,先用免费体验吸引用户,等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后,再通过限制功能倒逼付费,这种 “套路式订阅” 让消费者陷入被动。
虚拟消费:AI 构建的 “数字幻境” 陷阱
AI 技术的发展让虚拟消费场景愈发逼真,从 AI 数字藏品到虚拟形象定制,各类新型虚拟消费应运而生,但其中暗藏不少风险。山西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公众平台明确提示,“AI 数字藏品” 已成为新的诈骗重灾区,不法分子利用 AI 绘制数字藏品,虚假宣传其增值前景,承诺 “半价保本”“二级市场高回报”,诱骗投资者购买后卷款跑路。
这类诈骗并非个例,多地警方曾通报相关案件,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虚假数字藏品平台,控制藏品数量和价格进行炒作,待大量投资者入局后便关闭平台卷款失联,导致消费者损失惨重。除了数字藏品,虚拟形象定制、AI 生成虚拟礼物等消费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些虚拟消费的核心价值在于 “稀缺性” 和 “娱乐性”,但当 AI 可以批量生成相似内容时,所谓的 “稀缺性” 便不复存在,消费者花大价钱购买的虚拟商品,最终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数字文件。
老年群体的AI 培训陷阱:“风口” 背后的圈钱套路
AI 消费陷阱也在向老年群体蔓延。光明网等权威媒体报道,不少不法培训机构打着 “AI 培训”“第二春创业” 的旗号,用 “零基础入圈 AI”“打造爆款账号,迅速变现” 等广告语吸引老年人。这些机构的套路如出一辙:先用免费或 1 元试听课吸引关注,利用老年人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赚钱需求,制造 “不学 AI 就落后” 的焦虑;再通过展示虚假高收入截图、营造 “名额有限” 的饥饿营销氛围,逼迫老年人冲动缴费。
这些培训课程的实际价值与宣传严重不符,所谓的“一对一教学” 实则是一名老师面对近百名学员,教学内容只是质量低劣的预制视频,老年人不仅学不到实用技能,更无法实现所谓的 “日入过百”。更令人气愤的是,当学员要求退款时,机构会各种推诿,甚至设置复杂的退款流程,严重侵害了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河南建魁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明兴提醒,老年群体参与此类培训前,务必核实机构资质,避免陷入 “霸王条款” 陷阱。
智能客服的“推销式骚扰”
智能客服本应是解决问题的渠道,如今却变成了推销的工具。根据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2024 年三季度投诉和舆情分析报告》,智能服务消费投诉的舆情信息达 8585 条,其中投诉焦点就包括推销 “骚扰多”。部分智能客服通过 AI 外呼系统,每天可拨打上千通电话,还能通过换号、防拉黑手段持续骚扰,严重干扰消费者正常生活。
这些智能客服的推销精准度极高,会根据消费者的历史消费记录推荐相关产品,比如向购买过家电的用户推销延保服务,向办理过信用卡的用户推销保险产品。它们的话术经过AI 优化,善于抓住消费者的顾虑,用 “限时优惠”“专属福利”“过期失效” 等词汇诱导消费,很多人在不耐烦或被说动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办理了不需要的服务。更令人诟病的是,这类 AI 客服往往答非所问,消费者想取消服务或维权时,又难以转接人工,陷入维权困境。
03 破局之道:在 AI 时代守住消费自主性
AI 本身不是消费陷阱的根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这项技术。面对 AI 的围猎,我们不需要抵制技术,而是要建立理性的消费思维,掌握应对技巧,让 AI 回归工具本质,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建立“需求清单”,打破算法操控
应对AI 推荐陷阱的核心,是分清 “想要” 和 “需要”。在打开购物软件前,不妨先列出明确的需求清单,包括商品用途、预算范围、核心功能,避免在浏览过程中被 AI 推送的无关商品吸引。对于 AI 推荐的 “搭配商品”“进阶选项”,要反问自己:这个商品是否真的能提升生活品质?没有它是否会影响使用?
同时,要主动打破信息茧房。不要只依赖单一平台的推荐,多对比不同平台的产品,手动搜索第三方真实评价,而不是轻信AI 生成的 “口碑报告”。36 氪的报道指出,每一次独立思考,都是对算法霸权的温柔反抗,保持对推荐信息的质疑态度,才能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警惕“高回报” 宣传,远离虚拟消费陷阱
面对AI 相关的投资和虚拟消费,要牢记 “天上不会掉馅饼”。山西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公众平台提醒,凡是承诺 “高额回报”“保本付息” 的 AI 数字藏品、虚拟货币项目,大概率是诈骗陷阱。投资前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相关企业的注册信息和资质,核实项目的真实性,自觉抵制投机炒作行为。
对于虚拟消费,要明确自身需求:如果只是为了娱乐,可以选择免费或低价的基础服务;如果涉及大额消费,一定要谨慎评估其价值,避免为“数字泡沫” 买单。同时,要保留好消费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现被骗,及时向公安机关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理性看待AI 工具,拒绝 “盲目订阅”
选择AI 工具时,要遵循 “实用至上” 原则。先通过免费体验、试用版了解工具的核心功能,判断是否与自己的需求匹配,再决定是否付费。对于不确定是否长期使用的工具,优先选择月付、季付,而不是一次性订阅年度会员,避免因使用频率低造成浪费。
同时,要定期清理订阅服务。每季度梳理一次已订阅的AI 工具,取消长期不用或使用频率极低的服务,关闭不必要的自动续费功能,避免隐性开支。记住,工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消费负担。
老年群体:守住“钱袋子”,学会求助
老年朋友在面对AI 培训等新消费场景时,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要被 “低投入、高回报” 的宣传迷惑。报名课程前,最好让子女帮忙核对机构资质、合同条款,明确教学内容、收费标准、退款政策,避免陷入 “霸王条款” 陷阱。
如果遇到疑似诈骗的AI 培训、投资项目,要及时与子女沟通,或向社区、警方求助,不要独自与对方协商,以免遭受更大损失。同时,要提高反诈意识,牢记 “不转账、不轻信、不透露个人信息” 的原则,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
掌握维权技巧,应对推销骚扰
面对智能客服的频繁骚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权:一是在平台设置中关闭推销信息推送功能,限制APP 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权限;二是对于骚扰电话、短信,可向运营商举报,开通防骚扰服务;三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拒绝强制推销和捆绑消费,遇到违规行为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当AI 推荐的商品或服务存在质量问题时,要保留好订单信息、产品照片、沟通记录等证据,依法要求退货退款。对于 AI 生成的虚假宣传、误导性信息,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推动平台规范推荐机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04 让 AI 为生活服务,而非为消费买单
AI 技术的发展本应让生活更便捷、更高效,而不是让消费变得更盲目、更冲动。在 2026 年的互联网生态中,我们既是 AI 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消费决策的主导者。面对 AI 的精准围猎,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理性消费的底线,不被算法裹挟,不被情绪驱动。
记住,消费的本质是满足生活需求,提升幸福感,而不是为了追逐AI 打造的 “潮流” 或 “幻境”。当我们学会驾驭 AI,让它成为筛选信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诱导消费的推手时,才能在 AI 时代真正守住消费自主性,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