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好智驾,是不少车企每天都要自我拷问的问题。
就在今年,小鹏汽车何小鹏、广汽集团冯兴亚、长安汽车朱华荣、理想汽车李想、东风集团杨青、奇瑞汽车尹同跃……一众车圈大佬先后来到深圳华为总部,与任正非交流。
6年前,华为初入汽车圈时还被视作潜在对手,如今车圈集体转换态度,有个重要原因正是源于车企的智驾焦虑。
他们找到华为,原因很简单。来看两组数据。
根据2025年1-9月数据,城区领航辅助新车销量达162.8万辆。华为乾崑智驾以45.2万辆独占27.8%的市场份额——比二三名加起来都多!在部分月份,其市占率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一。
如果将统计范围锁定在主要车款指导价35万元以上豪华车,华为乾崑智驾依然以25.9万辆的销量和52.7%的份额实现断档领先。
![]()
找“头号玩家”交流、取经、合作,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这个“行业第一”,有多大含金量?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2024年下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智驾渗透率超过10%。
拐点已至,智能化越来越成为核心战场。
潜力越大,竞争越激烈。中国智驾市场发展至今,出现了三大技术路线,每条路线都分布着不同的实力玩家。
第一是生态闭环型智驾。主要代表正是华为乾崑,凭借软硬一体的全栈方案构建生态壁垒,通过绑定车企实现规模化落地;第二是车企自研型智驾。不少头部车企押注全栈自研,打造专属技术体系以强化产品差异化;第三是开放赋能型智驾,普遍走的是“车企+专业智驾公司”的联合开发模式。
谁优谁劣,还没法盖棺定论。但就目前来看,华为乾崑已经远远把同行甩在身后,堪称行业“超级巨头”。
最重要的领先优势是用户规模。
今年8月14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以一条微博视频宣告:华为乾崑智驾搭载量正式突破100万。
![]()
过去一年,华为乾崑装车量一直快速增长,也宣告了中国辅助驾驶迈入了规模化商用深水区。
而用户规模的领先,离不开另外两大优势。
其一是辅助驾驶的场景升级。
许多车企这两年大谈高阶智驾和全民智驾。但实现起来,谈何容易。
今年2月,靳玉志在央视新闻《中国经济引力场》直播节目中,提出了他的定义:只有同时具备高速和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能力,才算高阶智驾。
![]()
诚然,评价一个辅助驾驶系统好不好,城区辅助驾驶时长占比是最有说服力的。据华为乾崑的数据显示,从2024年10月到2025年6月,城区智能辅助驾驶公里数从0.51亿公里增长至1.21亿公里,驾驶时长飙升至283.9万小时,增幅达142%,占比反超高速。
其二是合作生态。
做大做强,既需要自身实力,也需要“朋友圈”助力。
华为乾崑的合作生态在持续扩张,目前合作上市车型已覆盖鸿蒙智行、阿维塔、深蓝、岚图等主流品牌的28款合作车型,实现从15万到百万级全价位覆盖,及纯电、增程、混动、燃油全动力形式适配。
正如上汽集团CEO贾健旭曾说的:“汽车的红利已经从销量转向生态。谁能聚合更多伙伴,为用户创造复合价值,而不是单一功能,谁就能在产业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这样的一股势能,更是促使包括豪华品牌在内的许多传统车企,加速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从而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例如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油车,这款车的三个版本均标配乾崑智驾ADS。
![]()
这就是目前“行业第一”的含金量。
既有断档领先的的市场份额,更有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
“第一”背后,不只是靠砸钱
华为乾崑在用户、车企、产业的全面影响力,与鸿蒙智行的惊艳表现息息相关。
今年10月底,鸿蒙智行宣布达成百万交付量,用时仅43个月。
其中,问界M9连续18个月蝉联50万级以上豪华车销冠,更是令所有人侧目。
![]()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绚烂数据的核心,依旧是智能化、智驾。这也是为什么,其他车企的态度会有180度的大转弯。
但鸿蒙智行只是放大器。追根溯源,华为乾崑的“第一”早已埋下伏笔。
1、远超同行的高强度研发投入
智驾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到今天,AI正在向辅助驾驶技术高速渗透,数据、模型和算力成为必须的生产资料。
要走在前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得砸钱。
这方面,华为乾崑的投入堪称恐怖。
华为乾崑2024年研发投入超100亿;正在研发中的乾崑智驾ADS 5,目前还未正式发布,便已投入超100亿。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换来了硬件、软件算法、算力、数据的全面领先。
也因此,许多车企自研智驾,周期3年起,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基本保持每年一次大版本迭代的节奏;其他车企辅助驾驶系统的更新频率在60天左右,华为乾崑更快,甚至能做到“周周新”,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
2、事半功倍的技术战略
为什么华为乾崑的“朋友圈”能迅速扩大?在我看来,有个重要原因是它有个以终为始的规划。
首先是“先攻坚高阶再下放”的模式。
放眼行业,推动全民智驾分两种路线:一种是在技术上由中阶向高阶推进,以智驾搭载量来推进智驾普及;一种是像华为乾崑这样,先猛攻高阶智驾,用高阶智驾的普及,确保用户爱用、敢用,再将高阶能力不断下放,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推动智驾普及。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极大程度地确保了“高质量体验”和“安全性”,所以更能取得车企的信任。例如乾崑智驾ADS SE版,与高阶智驾算法同源,共享数据与算力,许多功能的上下限都能有保障。
![]()
其次是软硬件一体化设计。
让高阶智驾变得普惠,需要“降本增效”。
不是靠偷工减料或者裁员,而是靠科学的成本设计。在华为乾崑的智驾方案中,软件算法,以及激光雷达等核心硬件均为自研,这让其具备更强的软硬件适配、工程交付能力,可以对方案更快作出针对性优化,从而同时服务多家车企。
![]()
如此一来,既降低成本,避免了堆料陷阱,同时也赋予了工程交付敏捷性。
也难怪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去年5月曾说:“如果没有华为大力推广,中国的高阶智驾进程还会慢很多年。”
华为乾崑的马太效应,刚刚开始
实际上,不仅华为乾崑的市场份额在快速增长,其他头部的智驾公司也是如此。
有人分析,未来整车企业选择智能化供应商,考虑到稳定性,会更倾向于头部企业。今年更是有一个知名智驾公司的创始人公开表示,汽车辅助驾驶竞争将在2026年结束,国内最终只会有三家参与者胜出。
说来说去,意思就是该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显著,头部企业前景大好。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智驾市场未来的格局会如何,关键要看L3的落地。届时现在的头部公司很可能迎来大爆发,也可能会迎来大洗牌。
这是因为,L3和L2之间的水平和影响力天差地别。在L3系统正常激活的条件下,一旦出了事故,主要的驾驶责任将从驾驶员转向车企或智驾方案提供商。这就对技术可靠性、安全冗余设计、数据积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这样的前提下,未来的智驾市场发展自然是利好头部公司。
一方面,为了满足冗余硬件配置、亿级公里级场景数据积累等硬性条件,投入势必还要加大,“财大气粗”的头部公司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到了L3时代,头部公司大概率将有更优的驾乘体验。
截至10月底,华为乾崑累计辅助驾驶里程58.11亿公里。就在上个月,新增辅助驾驶里程高达6.8亿公里,各种功能成为了用户的日常标配,例如辅助泊车使用3657万次,主动避免可能的碰撞26.4万次,语音助手唤醒3.4亿次……
![]()
用户越来越多、使用得越来越频繁,背后逻辑并不复杂。技术好,易于商业化;商业化,扩大用户规模;用户规模,决定了用户数据;海量数据,反哺技术升级。
“技术→商业→用户→数据→技术”闭环优势产生的飞轮效应,再加上华为乾崑比同行更具备实现“技术平权”的实力,从而能积累更多用户数据,基本决定了华为乾崑在L3时代也将继续走在前面,推动更多用户从“不敢用”转向“高频依赖”。
今年4月,靳玉志在凤凰网财经《封面》专访里说道,预计未来一两年内迈向L3商用。
这绝不是突然爆发,而是需要稳扎稳打的技术,以及大量数据进行学习。
所以实现全民智驾,说到底需要:功能好用,人们爱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