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刚刚过去的周末,宁波晚报发表的《宁波妈妈在高铁清洁袋上留下"求助信"》:一个纸质的高铁清洁袋上,写满了一位宁波家长对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的困惑;一位陌生的大学生偶然发现了这个袋子,引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情对话。
![]()
![]()
报道发出后引发万千共鸣,引发社会对青少年“手机沉迷”现象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当小小的屏幕成为亲子关系的“第三者”,这场家庭“拉锯战”该如何破局?记者采访了多位身处一线的家长与教师。
“家长以身作则最关键”
海曙区雅戈尔中学语文老师王金金,既是教师也是母亲,她对手机问题有着双重的体会与策略。
在学校,她是规则的执行者。面对偷偷在课堂玩手机的学生,学校有明确的处理流程。“第一次发现,我们以口头警告和教育为主,并联系家长进行家校共育;第二次再犯,手机将会被没收,封存在政教处的专用保险柜里,直至学生毕业前方可领取。”王金金说,目前,该校有4部手机被封存,正等着它们的小主人完成学业。
在家里,她是温柔的榜样塑造者。面对自家五年级的“小宝”,她巧妙地立下了一条富有创意的规矩:周一到周五禁止玩手机,周末的“玩手机”时间则与学习时长直接挂钩——玩手机多久,就要学习多久,但玩手机的上限是2小时。
“这个方法对我家小宝很管用,他主要用手机玩一些小游戏。”王金金说,对于已读高中的“大宝”,由于从小注重规范养成,现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自律能力,不再需要家长反复提醒。
“以身作则最关键。”王金金强调,她在孩子面前会尽量不碰手机,为孩子营造一个专注的环境。在她看来,明确的规则与家长的示范,是应对手机问题的基石。
“猫鼠游戏”中的无奈与理解
家住鄞州的傅女士,儿子在读六年级。在她家,围绕手机的“斗智斗勇”几乎每日上演,而最常见的“战争”则是发生在做手抄报作业的时候。
“每次学校布置手抄报作业,就是我们家‘大战’的爆发之时。”傅女士无奈地说,“这个时候,孩子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要上网找素材、找灵感,结果一拿起手机,就瞬间沉浸在短视频和游戏里出不来了。”
随后便是一场“猫捉老鼠”的循环:她走过去,孩子切回找素材的页面;她一走开,游戏的界面又再次出现。
一般来说,在经过2个小时的“拉锯”后,往往以一场忍无可忍的争吵和孩子的大哭收场。
傅女士坦言,她平时绝不敢轻易给孩子手机。“不然就要失控了,一晚上都不用睡觉了。”
但傅女士也承认自己的“心软”,每天孩子总能找到机会玩上一会儿,比如放学路上要求“放松一下”,或完成作业后要求玩15分钟。然而,“时间到了,孩子总会讨价还价,一会儿说要领取游戏里的‘每日奖励’,或者‘再等一下,这一局马上就结束了’。”
无奈之余,傅女士也表示理解:“有时候觉得孩子读书辛苦,能放松就放松下。”她无奈地笑称,自己的孩子“皮厚”,批评几句也无妨。
这场博弈也折射出许多家庭在严格管控与理解共情之间的两难。
专家观点
面对这一普遍性难题,经验丰富的老师则提供了更深层的思考与更具建设性的方法。
多关心孩子的状态
正高级教师、海曙区储能学校的陈烈燕从自己读高一的儿子身上找到了答案。她曾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儿子在升学压力最大的初三阶段反而更加迷恋手机游戏。“那时候我看到他玩游戏就很焦虑,母子关系也很紧张。”陈烈燕回忆。
直到儿子后来坦言,游戏能提供“即时满足和成就感”,以弥补学业上的挫败。陈烈燕因此警醒:“当孩子沉迷手机时,家长可能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缺少了一些亲子沟通。”
陈烈燕还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她班上曾有个很乖巧的女生,连续几天在课堂上打瞌睡。经过耐心沟通才发现,这个女生每晚在父母睡着后,偷偷用手机看网络小说到凌晨两三点,而家长对此毫不知情。陈烈燕没有简单地将此事告知家长,而是选择与女生深入交流,并引导女生合理规划时间。最终,陈烈燕的引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状态,而非仅仅管控孩子的行为。”陈烈燕总结道。
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
宁波市名班主任邬银飞老师则系统性地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她认为,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而言,沉迷手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逃避学业压力,缺乏现实认可感,或纯粹因无聊而打发时间。为此,她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事先约定,规则先行。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如周一至周五禁用,周末规定使用时长。遵守约定可给予奖励,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第二,榜样引领,寻求替代。“家长如果放不下手机,单纯让孩子放下是不可能的。”邬银飞呼吁,家长要创造无需手机的亲子活动,用运动、爱好填补孩子的“空白时间”。
第三,营造氛围,积极倾听。每天固定家庭成员的交流时间,分享彼此感受。
就教师身份而言,邬银飞反对一味指责,主张先共情、倾听,了解学生沉迷手机背后的真实需求——是社交压力、逃避,还是寻求成就感?进而通过在现实中创造展示舞台,让孩子得到无法通过玩手机获取的成就感。
清洁袋上的对话照见育人真相
一个纸质的高铁清洁袋上,写满了一位宁波家长对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的困惑;一位陌生的大学生偶然发现了这个袋子,引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情对话。
这场对话动人之处,正在于它的“偶然”与“必然”。偶然的是,一张本该装垃圾的袋子成了心灵树洞;必然的是,它戳中了千万家庭说不出的痛。那位宁波家长写下的不只是个人焦虑,更是现实的教育症候:当手机屏幕亮起,孩子便退守到父母无法抵达的孤岛。
最耐人寻味的是大学生的“反叙事”。她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挥舞“戒手机”的大旗,反而坦陈自己也曾是“熬夜追剧打游戏”的过来人。这种身份的对调消解了代际对立——教育从来不是占领高地,而是俯下身来,看见那个同样迷茫的自己。她分享的某个细节尤其扎心:父亲发现她偷带手机后选择了沉默,直到周日返校都未提起。这份出于尊重的冷静,比任何责骂都更有力量,让她自此再未带手机入校。这印证了教育的一条铁律:真正的约束,永远诞生于被尊重的边界之内。
更值得咀嚼的是大学生对邻座父子的观察。那位一边刷抖音一边说“iPad要好几千”的父亲,与她自己“每晚放下手机阅读”的父母形成镜像。这揭示了家庭教育最隐秘的真相:孩子的沉迷,往往是对父母“机不离手”的无声模仿。当大人用屏幕打发时间,却要求孩子抵抗诱惑,这本质上是一场不公平的博弈。那位宁波家长或许没意识到,让孩子放下手机的钥匙,可能不在14岁孩子的手里,而在自己手中。
我们总习惯把教育简化为“如何管住孩子”,却忽略了更根本的提问:我们为何失去了孩子的信任?那位家长的焦虑,表面是手机的错,实则是亲子沟通的渠道早已堵塞。清洁袋上的文字能跨越时空被看见,恰恰因为日常的对话窗口紧闭了。大学生用经历给出的答案不是方法论,而是价值观:当你以身作则,教育便如春雨,润物无声;当你选择信任,成长自会找到出路。
这场对话还藏着一个温柔的哲理——孩子也在教我们如何做父母。那句“希望你相信孩子对你的爱”,是点睛之笔。我们常常低估青春期孩子内心的柔软,把他们当作问题来“解决”,而非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来对话。清洁袋的漂流,不正是孩子以另一种方式在说:“妈妈,我懂你的焦虑,也请你懂我的挣扎。”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那张薄薄的清洁袋之所以重若千钧,因为它承载了两个灵魂的坦诚相见。在数字时代,比手机更可怕的是人心的隔阂;比管控更有效的,是示范、信任与等待。那位宁波家长未必能立刻找到答案,但她值得宽慰——愿意写下焦虑的母亲,已在尝试打破沉默的墙。
而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那个清洁袋:外表平凡,内里却装满未被听见的故事。教育的真正奇迹,不在于找到标准答案,而在于让故事与故事相遇,让心与心重新连接。最好的育儿经,写在时间深处,而非屏幕上。
宁波不少有同款困扰的网友
纷纷跟帖
![]()
![]()
![]()
![]()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林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