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5月17日,我刷到那条消息,整个人是懵的——51岁的朱媛媛,走了。说实话,我第一反应就是翻她微博,五一那天她还在为《造城者》打call,照片里笑得很亮,像春天里晒过的棉被,那种暖。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天,她就永远合上了眼睛。
我再往前翻,她这五年拍了11部作品,数字摆在那儿,不是概念,是一个又一个剧组、一个又一个开机仪式、一次次熬夜、一次次站在灯下。2020年,她在拍《送你一朵小红花》,身体出了问题,查出来结肠癌。手术、化疗、再手术、再化疗,紫杉醇加卡铂,后来用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具体药名我都不敢随便加一个字,都是她真实经历过的治疗路径。2021年1月,北大人民医院刘海鹰主任公开过她的住院照,那时候她刚确诊卵巢癌不久,照片里她很虚,病床旁边放着衣服和包,手腕上医院腕带还在,整个人还是在努力微笑,像是在跟探望的詹启敏院士说一句“我没事”,那种撑。
![]()
这张图我记到现在,因为那种笑,不是给镜头的,是打心里的那股不服输。她后面的几部戏,已经严重到走路要助理扶,剧组里还几次晕倒,但她熬到了杀青。这个词,杀青,在她身上是血肉,是意志。她到最后一刻都还在挣扎,病床边的衣服、包,像是每时每刻都准备好再去一趟片场。
![]()
我见过太多演员的“敬业”,有人说“不就是工作嘛”,可在她这儿,敬业是“命悬一线”的敬业,是“你不来真的就没有下一场”的敬业。她不是为了多赚一两个热搜,而是把演员这件事当成“活着的方式”。有人说她“倔”,我更想说她“清醒”。她知道化疗是什么滋味,知道靶向药不能一劳永逸,知道身体的极限,但她还是一件一件把生活捡起来:出门、梳头、带妆、上戏、谢谢大家,杀青。
细节是撑不住也要把身形挺起来,跟导演说“我可以”,是助理在旁边悄悄递热水,是她自己把裤脚提起来不绊到,怕给剧组添麻烦。你没在现场,你以为这是表演,其实都是她把自己揉碎再拼起来的日常。一位入殓师、一位高僧、一位同学,都用“好人”来形容她。我对这个词很敏感,“好人”两个字,现在有点轻了,可落到她身上,是沉甸甸的。她从来不大嗓门,不抢戏,不抢话,但每个跟她打过交道的人都把她放在心里。
![]()
很多人问,面对这种绝境,她怎么扛住的?她那套“生命重建艺术”,我用最直白的话说,就是三件事——医、生活、心。
医这块,她完全是“拥抱现代医学”的那派:手术、化疗、紫杉醇加卡铂、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该上就上,咬牙也上。不是盲冲,是和医生一起跑,抓住每一根绳索。生活这块,她开始吃素,避开高脂,清淡一点,规律一点,别让身体再负债。有人觉得这只是“养生”,我不这么看,这是一种自我重塑,把身体调成一个更稳的底色。心这块,她很虔诚,这几年一直修行,拜了高僧为师,手里常揣着计数器念佛,佛珠不离身。住院也念,化疗室也念,那声音不杀癌细胞,但它能杀掉恐惧、安抚心跳。心理学上讲,人经历大病会重构世界观,她就是典型案例。还有一个小细节,她确诊后把名字改成了“朱媛元”,希望转运。你说效果有多大?我不评判,但我懂那个心:这是一个人想尽办法抓住一点点可能的样子。这三件事,是她的三把伞,哪一把都不许丢。
![]()
别把这当成一个“演员的悲情故事”。这不是个例,是警报。我不避讳这句话。姚贝娜、陈晓旭,都是好演员、好歌手,她们和朱媛媛一起,构成了一个让人心梗的群像。镜子不只照娱乐圈,还照每一间灯还亮着的写字楼、每一间凌晨两点还出数据的实验室、每一个刚看完第三台手术的医生办公室。
![]()
国家癌症中心的趋势就摆那儿,年轻化越来越明显,五十岁上下是高峰。你看你身边,工作压力大、作息乱、外卖代替饭、咖啡代替觉,谁不是这样?我们总拿“为梦想”当盾,忘了身体这张账单迟早要结。有些地方已经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当基本操作,我们这边很多人还在用“年轻就是资本”往前冲,一边冲一边透支,等到警报响才回头。别骂我“矫情”,这叫实话。过劳文化,是需要被正面拿出来撕一撕的。朱媛媛的离开,应该成为一个转折点,把“成功”这两个字重新拿出来重定义:不是只看量、看排期,还要看你还能不能好好活。
我去看了她相关的留言,真的是清一色的“好人”,有人说“她总是让人安心”,有人说“那年在片场,她递水的时候比谁都轻”,有人说“愿她在另一边不再疼”。你也许觉得这些是“情绪化”的话,但我看的是一种被她影响过的生活方式:温柔、克制、努力、坚定。她的女儿,今年17岁,没有等到妈妈陪她成年,这一刀让人喘不上气。你不在当事人的位置,但你此刻能感到“珍惜当下”这四个字,突然不虚了,是实心的,有分量的。
![]()
说两句我自己的小情绪。我这个人爱喝咖啡,工作一忙就是两杯起步,熬稿子也不睡。写这篇的时候,我把咖啡放下了,去喝水,找了个有阳光的地方坐了一会儿。我不装鸡汤,我只是突然意识到,我们得把自己捡回来一点点。未来的目标不该只是“延长”,更该是“有质量地活着”。身、心、灵,一起管,别再分家。
![]()
她留给我们的,不是某一部获奖作品,而是一种“清醒的希望”。你可以不信玄学,但你不能不信“人”。她在确认疼痛的那天,也在选择活法的那天,把这套方法摆到了我们眼前:医疗上认真、生活上规矩、精神上自救。这不是奇迹,是习得,是练。她的精神,会通过被她感动过的人延续下去,变成我们今天少熬一次夜、少骂一句人、多抱一下家人的那个动作。
我还是要甩给你一个问题:你的“生命重建艺术”,从哪一步开始?是今天七点下班?是吃一道清淡的菜?是去做那次体检?还是跟自己说一句“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我把话掰开说,你不需要一口气改变全世界,你就改你自己,改一点就够。
我,阿条,在这等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你看到的细节、你自己的故事丢在评论区,我们一起把这堂生命公开课,慢慢上好。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