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海歌
![]()
黑龙江鸡西市鸡冠区一家托老所的“虐老事件”引发了舆论关注。图/齐鲁晚报
黑龙江鸡西“晓波托老所”的虐老监控画面,成为刺痛公众神经的一道伤疤:护工手持剪刀在老人面前挥刺,致其手部化脓感染,而本该起到监督作用的监控、岗前培训,最终都沦为形同虚设的“纸面制度”。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广东阳江护工一年持续殴打九旬老人、重庆护工虐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获刑、山西曲沃护工捆绑殴打老人……频发的虐老事件,撕开了养老行业“重规模、轻服务”的深层病灶,也让一个严峻命题摆在面前:当3500万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撞上行业管理的短板,我们该如何守住养老服务的尊严底线?
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床位数量的堆砌,而是专业照护与人文关怀的叠加。涉事托老所负责人一句“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暴露了管理上的致命盲区:有岗前培训却无持续考核,有监控设备却无实时巡查,有制度文本却无落地执行。这种“形式化管理”看似完成了监管要求,实则为虐待行为留下了滋生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多起虐老事件均由家属发现,养老机构的主动干预几乎缺位,印证了日常监督的“真空状态”——当老人因失能失智难以表达诉求,当现场其他老人因恐惧选择沉默,缺乏灵敏应急机制的养老机构,便成了孤立无援的“封闭空间”。
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应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老年人规模已达3500万,预计2035年将增至4600万,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养老机构的扩张热潮。但部分机构陷入“床位焦虑”,将精力集中于硬件建设和招生引流,却忽视了最核心的人员管理与风险防控。护工作为直接照护者,其职业素养、心理状态直接关系老人安危,而当前行业普遍存在的护工准入门槛低、培训不系统、薪酬待遇不高、职业认同感弱等问题,为服务失范埋下了隐患。涉事护工仅入职数月便施暴,恰恰说明“岗前培训”未能转化为敬畏生命的职业操守,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行为约束。
守护老人的晚年尊严,需要构建“防大于治”的全链条防护体系。这既需要养老机构主动补齐管理短板:在床头加装紧急呼救按钮,让老人遭遇危险时能即时求助;建立监控常态化巡查机制,而非仅作为事后追责的证据;适度向家属开放监控权限,以外部监督倒逼内部规范。更需要从源头筑牢防线:抬高护工准入门槛,将心理测评、无犯罪记录核查纳入招聘必备环节;完善持续培训与考核机制,把反虐待教育、应急处置能力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健全薪酬保障体系,让护工获得应有的职业尊重与回报。
监管部门的发力同样不可或缺。此次涉事托老所被停业注销,彰显了“零容忍”的态度,但更要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一方面强化对养老机构的日常检查,重点核查制度执行、人员资质、安全防护等实际情况,避免“只查资料不查现场”;另一方面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员工、家属及社会各界参与监督,让虐待行为无处遁形。同时,应加快完善养老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明确虐待行为的追责标准与惩戒力度,形成“不敢虐、不能虐、不想虐”的制度震慑。
养老产业既是朝阳产业,更是良心产业。当人们将年迈的亲人托付给养老机构,交付的不仅是一份照护需求,更是沉甸甸的信任。床位再多,少了安全保障便毫无意义;设施再全,缺了人文关怀便失去温度。养老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尊”。唯有行业摒弃浮躁的扩张心态,将尊严守护融入每一个服务细节,监管部门筑牢制度防线,社会形成监督合力,才能让养老机构真正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港湾,让“虐老事件”不再刺痛社会神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