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安理会气候会议上美方指责中国“为发展排污”,耿爽当场以人均与历史排放数据回击,美方说法未获场内认可;
11月10日COP30在巴西贝伦开幕,中国宣布2035年全经济绝对量减排目标
![]()
会场里,翻译耳机的噪音混在键盘敲击声里,灯光略显冷,话筒的红点一亮,美国代表先发难,几句话把帽子扣到了中国头上
耿爽抬手翻页,语气不高却很硬,列出人均与历史累计排放的差距,现场安静了一拍
他提醒对方,美国才是历史排放大户,人均也居高位,两度退出《巴黎协定》的纪录更是摆在那
说白了,这不是谁更会讲道理的问题,而是把账摊开让大家看
我看回放时注意到一个细节,耿爽停顿前目光扫了一圈,像是在确认每个人都听清楚了
他补了一句:中国愿意合作,但不能接受带着偏见的指责
这句话不花哨,却是态度
![]()
换句话说,数据先行、立场其后,谁真要谈减排,先把底摸透再说
把镜头稍微拉远,根子还是在美国国内
业内人士提到,特朗普时期的政策直接弱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环保署被列入“清洗”名单、计划大裁员,科学家的报告迟迟不敢公开,担心被篡改,最终只能通过媒体泄露
农业部门被要求少提“气候变化”,改说“极端天气”,环保署网站对《清洁电力计划》的介绍悄然消失
这些不是个别失误,是系统性地给工具箱卸螺丝
更扎心的是,能源利益在政策中换成了钢印
![]()
特朗普政府推进“大力开发化石能源”,重新开放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降低油气开采特许费,实打实给企业减成本
有人会说这能拉动就业,但你如果站在排放账本上看,另一头的数字就不客气地往上窜
同时提议改动《濒危物种法》,弱化栖息地破坏的界定,等于告诉项目方:别太担心
这类“量身定制”的政策,短期看得见,长期的气候债却只会越滚越厚
国内政治撕裂也没给环境治理留一点缓冲
加州高铁项目,原本被视作环保示范,十几年的投入换来一些轨道和桥梁,却在拨款环节两次被撤,金额不小
多位知情者反映,这类撤资更像党争的延伸,而不是效率评估
![]()
当项目成了政治标签,真实的碳减排和民生收益就被挤到角落里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因此从“控制污染”滑向“鼓励污染”的边缘,这是很多人不愿承认但必须面对的现实
回到联合国现场,美国话语没能占到便宜,原因并不复杂
巴西总统卢拉公开呼吁不要把气候问题政治化,并在11月6日启动“热带森林永久基金”首次注资10亿美元
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各国都要守《巴黎协定》这条线,哥伦比亚和智利领导人则点名批评“气候骗子”的做法,英国首相斯塔默感叹共识正在被撕裂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直白:“未控温1.5℃是道德失败”
这些话不是为了好听,是在提醒谁都别拿全球温度当舞台道具
然后就是现实里的推进
![]()
11月10日至21日,COP30在贝伦召开,恰逢《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1.5℃控温目标成硬核焦点
大会把落实协定、提高减排雄心、补足资金与技术三件事摆在正中间
COP30候任主席多拉戈强调,减排、资金、技术三大缺口必须一起补,否则谈判再漂亮也落不到地上
这话听上去像程序,但背后都是钱、人和设备的具体账
这次中国带来的动作也不小
会场的“中国角”里,展示的是近几年减排和转型的具体成果,有模型、有数据、有现场讲解
中国宣布2035年实现全经济范围绝对量减排目标,并明确净排放量较峰值降7%—10%的区间
这样说可能不够直观,我更关心的是它把时间点、幅度和范围一次性都摆出来了
![]()
说白了,承诺是有边界的,一旦公开,就是可检验的
如果要看不同路径的效果,欧盟CBAM是个典型参照
为应对“碳泄漏”,欧盟自2023年试运行碳边境调节机制,计划2026年正式生效,对进口钢铁、水泥等产品征收碳税
这招把外部压力变成内部减排的推进器
有报告显示,欧盟2025年的减排率较2019年提升约18%,但不少发展中经济体认为这像变相贸易保护,已成为COP30的争议点
我理解两边的心态:一边要确保本土努力不被“外放”,另一边担心被额外门槛压住产业升级空间
再看中国的双碳转型,是另一套打法
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风电、光伏装机到2025年突破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约21%
![]()
这不仅是装机的数字,更是产业链的重塑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出口国,在很多国家的光伏地面站和风场里都能看到中文标签
我自己在某次外地出差路过风场,远处扇叶转得很稳,那种“能看见的减排”,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行业里也把现实风险摆出来了
《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和《全球临界点报告》都在提醒:按现在的趋势,升温可能走到2.6℃—2.9℃
这不是危言耸听,数据从“1—8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1.42℃±0.12℃”一路串到“全球一半人口经历超30天极端高温”,大家的身体是测温计
我更担心的是临界点,一旦跨过去,很多生态和经济系统会同时面临不可逆的变化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政策的最新动向又给外界添了疑问
![]()
2025年8月起,美国环保署拟撤销“温室气体危害健康”的科学认定,为部分排放松绑,引发国际批评
如果这条线一旦被动,未来的监管会明显变软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国际场合继续指责他国,既缺数据支撑,也少道德底气
说到这儿,问题实际上回到最朴素的逻辑:行动胜于指责
一个国家要想在气候议题上被认真对待,得先把自己的制度、资金和技术链打磨好
我认同那句老话,好的治理就是把难事拆碎、把账算清、把话说到点上
从安理会的激辩到贝伦的谈判桌,中美的路径差异很明显:一个在国内被利益和党争扯着走,一个在国际场合拿出阶段性成果让别人来挑错
![]()
更现实的影响也已经显形
如果美国不先解决国内政策与政治掣肘,它的国际信誉裂痕很难弥合,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只会越走越窄
反过来,谁能把减排、资金和技术三个缺口补齐,谁就更可能在COP30之后的十年里讲得上话
气候问题不需要“更响的嗓门”,需要“更准的工具”
这句听上去有点冷,但我愿意把它当作今年谈判季的底线提醒
最终,我们都会被同一个温度表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