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多数分子诊断公司仍在资本寒冬中寻找下一轮融资时,来自加州门洛帕克的BillionToOne却选择在最冷的时刻登陆纳斯达克。
11月6日,这家公司以每股60美元的发行价,完成3.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亿)募资,首日市值达到58亿美元。
在2025年,医疗健康板块的IPO数量创下十年来新低,IVD(体外诊断)行业尤为惨淡——估值普遍腰斩,一级市场融资额同比下降逾四成。BillionToOne成为少数逆势成功上市的企业之一,也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它的故事并不热闹,却极具现实意义。成立仅九年的分子诊断公司,凭借清晰的营收曲线和稳健的技术积累,在资本普遍收缩的背景下打通了“从实验室到资本市场”的路径。这场IPO所释放的信号,远不止一笔融资,而是在资本退潮中,市场依然为确定性创新付费。
![]()
一、公司画像:一家从系统生物学走出的创业公司
BillionToOne成立于2016年,由两位系统生物学出身的科学家创办:
Oguzhan Atay,斯坦福大学系统生物学博士、土耳其裔移民,现任公司CEO;
David Tsao,莱斯大学生物工程博士,现任CTO。
两人最初的设想,是利用分子计数的数学方法,让基因检测能够更早、更准、更普及。公司早期聚焦于无创产前筛查(NIPT),随后拓展至肿瘤检测。如今,其核心业务已形成双引擎:
UNITY™产前风险筛查:通过一次母体抽血,同时评估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隐性遗传病及胎儿抗原风险;
Northstar™系列肿瘤检测:用于肿瘤基因突变识别与疗效监测。
![]()
截至2024财年,BillionToOne完成检测50.8万例,实现收入2.09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近19倍。2025年上半年亏损仅400万美元,基本接近盈亏平衡。
在多数基因检测公司仍处“高投入、慢回报”阶段时,BillionToOne已展示出罕见的经营确定性。CEO Atay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
“我们不是靠说服市场或政策变化来成长,而是靠兑现一个又一个业绩目标。”
二、底层逻辑:从“检测更准”到“决策更有价值”
BillionToOne的技术核心在于QCT™(Quantitative Counting Templates)分子计数平台。
与传统NIPT依赖大片段染色体异常分析不同,QCT能在母体血液中精确计数单个DNA分子,实现单碱基分辨率的小变异检测。
这一原理使公司能够在不采集父方血样的情况下,评估胎儿是否携带隐性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囊性纤维化)或存在Rh不合风险。
在最新的临床验证中,其产前筛查方案的分析灵敏度达到100%,携带者筛查临床灵敏度达93.3%。
从商业角度看,这种底层技术创新具备三层杠杆:
检测复用性:同一计数体系可横向拓展至肿瘤ctDNA、液体活检等应用;
算法扩展性:检测结果可直接接入疾病风险建模与治疗决策;
经济性提升:高通量检测与标准化分析大幅降低单次成本。
因此,BillionToOne所代表的技术方向,并非单一检测工具,而是一个“可复制、可拓展”的分子决策平台。这也是它能在资本收缩期仍被长线基金持续加仓的关键所在。
三、资本路径:谨慎的资本,为何选择它
BillionToOne的融资节奏堪称典型的“逆周期增长”。
自2019年首轮融资起,公司已累计获得超过3.75亿美元投资。
其投资方构成显示出明显的“长线偏好”:Baillie Gifford、Premji Invest、Norwest、Hummingbird、Civilization Ventures等均为耐心资本代表。
2025年6月,公司以超10亿美元估值完成1.3亿美元D轮融资,仅5个月后即启动IPO。
按照公司公告,此次上市并非“为生存融资”,而是为了引入更多机构股东、提升市场流动性。
这意味着公司并不依赖资本续命,而是以自身现金流支撑扩张。
在当前环境下,这样的企业非常稀缺:它的故事不是“想象空间”,而是“经营确定性”。
对华尔街而言,这类标的正是“资本收缩期的避风港”。
四、产业观察:从“大变异”到“小变异”,NIPT的第二阶段
在更长的行业演化视角下,BillionToOne的崛起标志着无创产前筛查(NIPT)技术的第二次进化。
过去十年,NIPT的主流技术集中在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如21三体综合征),即对“大变异”的识别。
如今,行业焦点正转向对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和小变异位点的精准分析。
![]()
BillionToOne的QCT平台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它在传统NIPT基础上,拓宽了从“染色体异常”到“分子异常”的检测范围,使检测结果不仅具有早筛意义,更具备医疗决策价值。
例如,其Rh不合筛查项目已帮助优化RhoGAM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效率,在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具有直接临床收益。
在这一点上,BillionToOne与国内企业的方向形成了对照。
中国的基因检测行业经过价格下探与渠道下沉后,也在向“更早、更准、更具临床关联性”的方向发展。
从贝瑞和康的携带者检测到燃石医学的液体活检,产业共识正在形成:从检测结果走向临床决策,是下一阶段的核心价值来源。
五、资本启示:创新的“审美”正在被重写
BillionToOne的成功并非资本回暖的信号,而是资本“重新审美”的体现。
在行业普遍收缩的阶段,市场对于“创新”的判断标准,正从“概念领先”转向“业绩验证”。
从这家公司的路径来看,至少有三重可被提炼的规律:
业绩确定性优先。
BillionToOne的营收增长与现金流改善,为其估值提供了坚实支撑。资本在这一周期更愿意为“验证过的增长”付费。技术复用性成为核心。
同一分子计数平台可以支持产前筛查与肿瘤检测两大领域,降低了研发风险,提高了资产效率。估值回归理性。
公司上市前估值约10亿美元,IPO后市值约58亿美元,涨幅稳定,未出现早期医疗IPO常见的剧烈波动。这表明资本正在以“稳健成长型资产”的标准定价医疗科技公司。
这三点构成了当下医疗资本市场的“新理性”。
在流动性收紧、并购整合频发的环境中,能获得持续溢价的公司,不再是“最大胆的创新者”,而是最清晰的执行者。
六、结语:资本的退潮,技术的确定性
BillionToOne的IPO不是医疗资本回暖的象征,而是一个更有意义的指标:
当故事的红利退潮,仍有企业能凭技术和业绩穿越周期。
它代表着分子诊断行业的一个新共识——
创新不必依赖市场热度,而应建立在可验证的科学与可持续的商业逻辑之上。
在全球IVD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的当下,这场IPO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启示:
资本会冷,但技术的确定性不会。
在被重新定义的“创新”语境里,能够自证价值的企业,才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力量。
Forbes: How A Turkish Immigrant Engineered A Successful Diagnostics Startup IPO, Nov 2025
BillionToOne Official Announcement, Nov 5, 2025
FierceBiotech: DNA test maker BillionToOne raises $314M in IPO, Nov 2025
# 思宇MedTech推荐文章合集
全球医疗器械观察
▌资本雷达|Money Flow
▌新品获批|Clearance Tracker
▌最新展会|Expo Watch
▌器械BD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 | | ||
内容声明:“思宇MedTech”跟踪全球医疗科技进展,旨在传递技术与产业知识。所有内容仅供行业交流与学术探讨,不构成医疗建议或商业宣传。文中涉及的企业、产品及注册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或经核实的渠道。如有错误或疏漏,欢迎联系修正。邮箱:jacky@suribot.com
版权声明:“思宇MedTech”原创稿件版权归北京思宇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镜像至其他网站、公众号或商业平台;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对于未经许可的全文转载、洗稿或改写行为,本平台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