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的红斑狼疮病例,可能都源自一个“惊天阴谋”:一种潜伏在95%健康人体内的病毒,劫持了我们的免疫细胞,把它变成了“叛军总司令”!
这一发现可能彻底改写我们对“不死的癌症”——红斑狼疮的认知,并为根治打开全新的大门。这项重磅研究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由免疫学和风湿病学教授威廉·罗宾逊(William Robinson)领导,他称这是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发现”。该成果于2025年11月12日发表在权威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
![]()
01. 完美犯罪: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谜团
你一定听说过系统性红斑狼疮(Lupus)
这是一种可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说,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疯了,不打敌人,反过来攻击自己,导致皮肤、关节、肾脏、心脏……全身起火。
全球500万患者(90%为女性)深受其苦。
你肯定也听说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没听过?那“亲吻病”(mononucleosis)总听过吧。它通过唾液传播,高达95%的成年人(19/20)都携带着它,简直比Wi-Fi还普及。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怀疑这两者有关联,因为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狼疮患者,都感染了EB病毒。
但一个巨大的悖论出现了:
既然95%的人都有EB病毒,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会得狼疮?
如果EB病毒是凶手,那这简直是一场“完美犯罪”。它藏在绝大多数人体内,却只对极少数人动手。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02. 间谍现身:不是蛮力,是策反
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一旦感染,终身潜伏。它最喜欢藏的地方,是我们的B细胞(负责制造抗体的免疫细胞)。
过去,我们找不到它。因为它藏得太深,在健康人体内,一万个B细胞里,可能还不到一个被感染。
但斯坦福团队这次用上了一种超高精度的测序系统,终于把这些“间谍”揪了出来。
他们发现了一个转折点:
在健康人中,被感染的B细胞比例是 1/10000。
而在狼疮患者中,这个比例飙升到 1/400——足足高了25倍!
但问题又来了……1/400,这比例还是很低啊!
区区0.25%的“叛徒”,怎么可能掀起一场导致全身崩溃的“免疫内战”?
答案令人脊背发凉:病毒靠的不是数量,而是“篡位”。
03. 篡位夺权:一个蛋白,劫持整支军队
EB病毒的阴谋,比我们想象的要阴险得多。
它潜伏在B细胞里,虽然假装在“休眠”,却偷偷释放了一个“信使”——一种病毒蛋白,名叫EBNA2
这个EBNA2,就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它就像一个“总开关”,会直接闯入B细胞的细胞核,黑入B细胞的“操作系统”(基因组),然后强行激活一大堆本该沉睡的人类基因
病毒递出了这把刀,我们的细胞自己完成了“黑化”。
这个被EBNA2“篡位”的B细胞,发生了可怕的突变:它从一个“士兵”,摇身一变,成了抗原呈递细胞(APC)——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指挥官”。
![]()
04. 连锁雪崩:一个“指挥官”如何带崩全场
现在,最关键的一幕上演了。
这个“黑化指挥官”(被感染的B细胞)开始行动了。它向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疯狂地发出“攻击”信号。
而它呈递的“攻击目标”是什么呢?
是我们自己的细胞核!
T细胞被激活后,立刻去“唤醒”了其他海量的B细胞。
请注意,这些被“唤醒”的B细胞,是正常的、未被病毒感染的B细胞!
我们体内本就存在大量“潜在的叛军”(约20%的B细胞天生就能攻击自身组织,但平时被抑制住了)。现在,T细胞拿着“指挥官”的命令来了,这些沉睡的“叛军”被全部激活!
这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免疫学版本。
EB病毒根本不需要感染100%的细胞。它只需要感染那0.25%的细胞,把它们变成“指挥官”;再由这些“指挥官”去动员那99.75%的健康细胞,组成一支庞大的“叛军”,去攻击全身。
这就是为什么95%的人携带病毒却没事,而狼疮患者体内一旦“指挥官”数量(25倍)突破了临界点,连锁反应就被触发,雪崩开始了。
05. 治疗:从镇压到斩首
这一发现,把红斑狼疮的病因,从“免疫系统失调”的迷雾,精准锁定到了“EB病毒EBNA2蛋白”这个具体的“幕后黑手”身上。
罗宾逊教授推测,这个机制甚至可能也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这也为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EBV疫苗?可惜,疫苗只能预防,无法清除已潜伏的病毒。必须在婴儿期接种。
- B细胞清除疗法?作者们正在探索一种“B细胞深度清除”疗法。既然分不清谁是“叛军”,干脆把所有B细胞(“叛军”+“良民”)全部清除,然后让骨髓重新造一批新细胞。
无论如何,我们对抗狼疮的战斗,终于有望从镇压叛乱升级到斩首行动。
![]()
参考文献:
Younis, S., et al. (2025). Epstein-Barr virus reprograms autoreactive B cells a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7(824). DOI: 10.1126/scitranslmed.ady02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