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主动找上美国宇航局,提出由中方机动避让的方案,两国一组在轨卫星从可能碰撞变成安全交会
消息并非当场公开
11月7日,美国媒体援引美国宇航局内部通报披露此事,报道写到“美国人庆祝了一下”,原因很简单,角色互换了,过去总是美方发提醒,这一次轮到中方先开口
![]()
11月9日的进一步报道中,美国宇航局将这次沟通定性为“历史性”,中国航天局负责人也表达了相同的基调,强调这是对太空安全的共同重视
对双方都算是一次“可复制”的成功,首先验证了在紧要关头,技术部门可以把沟通跑起来
这不是姿态外交,而是拥挤轨道下的理性选择
近地轨道从来没有这么繁忙过,截至2025年初,全球可追踪的大于10厘米轨道物体超过3.65万个,活跃卫星超过8000颗,较五年前几乎涨了三倍
星链的数量领先,星网计划加速推进,中美星座轨道交汇的概率只会往上走
麻省理工的数据能读懂压力:2025年初,每月需要避碰超过10次的卫星占比已到1.4%,2019年仅为0.2%
星链今年上半年单是变轨避碰就做了14.44万次,较前一周期涨到2.8倍,这里没有夸张,是真实的操作频率
如果当前趋势延续到2028年,星链卫星平均每6个月可能要执行约100万次机动,频繁到像呼吸一样,稍有疏忽就要冒解体成碎片的风险
碎片是硬威胁
2009年的教训还在绕地飞行
2009年2月10日,美国铱星33号与俄罗斯“宇宙2251”号在790公里高度相撞,两者解体成数千块碎片,成为至今尚未散尽的阴影,最直接的代价就是后来者都得为它们让路
没有主动沟通的年代,碰撞是概率事件;
在卫星爆发式增长的当下,不沟通就是风险本身
这次由中方先提避碰方案,很多人把它视为态度变化
更稳妥的判断是,边界仍清晰
这更像技术性合作,而非战略转身
限制不是传闻,而是写在法案里的约束
2011年生效的“沃尔夫修正案”至今仍让美国宇航局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往来被严格限制,核心就是把国家安全、技术转让担忧前置为否决理由
这十多年,国际空间站没有中国航天员,个案合作需要逐条审批,彼此的正式渠道稀疏,也就不意外
对比能看得更透
阿尔文·德鲁不久前在悉尼的国际宇航大会上复盘了常态做法
“多年来,如果遇到卫星轨道会合,美国就会向中国发出通知说:我们的卫星会遇到你们的卫星,你们保持静止,我们的会绕过你们”
这次换边,是现实催出来的
中美星座规模都变了,增加了互相“照顾”的必要性,技术团队开始彼此把对方当成不可忽视的“交通参与者”,这是一种迟到但必要的常识
政策层面,争论也在升温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娜·扬直言,“保留‘沃尔夫条款’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个坏主意”
在学界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约翰·洛格斯顿提出,“美国应与中国加强太空合作,可从废除‘沃尔夫条款’入手”
来自系统内部的旁证同样尖锐
美国宇航局前局长查尔斯·博尔登承认,“沃尔夫条款未能实现‘孤立中国’的目标”
早些年合作的关键词也被再次提起
美国宇航局副局长托马斯·楚比兴强调,中美航天合作需要“透明、互惠、互利”
这些话在这次避碰沟通后听起来不再抽象
反例与正例都摆在眼前
反例是2009年的相撞
正例可以翻回2019年
嫦娥四号任务期间,美方“月球勘测轨道器”为中方着陆点成像提供了数据支持,这是在国会特批下完成的有限合作,说明在严苛限制中也能找到技术性的交集
这次避碰沟通与那次月球协作构成了清晰的谱系:不谈宏大叙事,先把具体问题解决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背景是各自的“朋友圈”
中国空间站面向国际合作的窗口持续打开,已有来自17个国家的23家机构参与实验项目,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分发给法国、意大利等六国,科研共同体在扩大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国在2024年国防授权法案里新增了针对中国商业航天的出口管制条款,美国航天界内部也出现了“技术封锁可能反噬自身创新”的担心
一边是更开放的科学合作,一边是收紧的政策门槛,双重拉力下,像此次避碰这样的“技术性缝合”就显得更值钱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在“沃尔夫修正案”仍未松动的前提下,中美如何把这套临时跑通的避碰沟通变成常态化的最低限度安全机制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那里
当星链在轨数量迈向12000颗,全球近距离接触事件中九成与它相关时,谁来扮演低轨“交通管制员”
这不只是两国之间的选择,更是所有在轨运营者的集体课题
解决办法不需要神秘配方,先从可操作的标准做起
可以公开的阈值就尽量明确,比如接近距离达到多少必须通报,哪些窗口被认定为紧急联络,通报格式如何结构化,谁在什么时间内给出回应
中心观点只有一句话:越早把最低限度的沟通规则固化下来,越能在风险发生前把风险消掉
这不是谁给谁面子,而是给所有仍在上升的火箭、仍在报信的雷达留出喘息的空间
这次事件的起点明确,起因是密度,从10厘米级可追踪目标的3.65万,到1至10厘米级的百万级碎片,再到星链单半年十四万多次避碰,不做选择就是冒险
经过也清楚,10月5日中方主动通报并提出由己方机动,美方保持静止;
11月7日消息披露引发关注;
随后11月9日双方认可其“历史性”意义
结果是一次成功的“擦肩”,同时也是一次流程上的演练
最新的讨论不应该止于“谁先迈步”,而应落在“怎么把路修平”
2009年的碰撞告诉人们,沉默会留下碎片;
2019年的协作说明,限制中也能开窗;
2025年的这次避碰提醒,沟通是可以被重新点亮的按钮
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复杂的场景出现,比如多星座多方协同避碰,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越早准备,越能避免把问题推给下一次警报
这次“角色互换”的意义在于承认一个现实:航天已进入需要交通规则的年代,谁先联系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联系这件事变得正常
只要把这条线留住,后面的路就有可能越走越宽
把卫星从相撞变成交会,是对太空最起码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